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綜合評價(含答案)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必修上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綜合評價
時間:45分鐘 分值:100分
一、 選擇題(共20題,每題4分,計80分)
1. (2025蘇州期初)目前已發(fā)現(xiàn)1 000多處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下表所示的三種墓葬類型各方面的差異說明了陶寺文化(  )
類型 墓坑尺寸 隨葬品數量和種類 占墓葬總數比例
大型墓 長3米上下,寬2米多 使用木棺,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有彩繪陶器、彩繪木器、玉或石制的禮器和裝飾品以及整豬骨架等 不及1%
中型墓 長寬尺寸相對大型墓略小 使用木棺,一般隨葬成組陶器(包括少量彩繪陶器)、木器、玉器和石器,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見豬下頜骨數個至數十個 約占10%
小型墓 長約2米,寬約0.5米 大多沒有木質葬具和隨葬品 約占90%
A. 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 B. 已經進入早期國家階段
C. 手工業(yè)發(fā)展已初具規(guī)模 D. 已出現(xiàn)普遍遵奉的王權
2. 傳說“虎嘯能生颶風”。右圖所示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紋飾——虎食人頭紋,以表達商王與虎通靈,彰顯權威,威嚇民眾。婦好墓出土的銅斧亦有此紋飾。據此可以推測,商代(  )
A. 部族之間攻伐不斷
B. 早期國家開始出現(xiàn)
C. 禮樂制度逐漸形成
D. 神權與王權相結合 虎食人頭紋
3. (2024蘇州期末)西周“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姬姓諸侯國多數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經濟富庶地區(qū)或戰(zhàn)略要地,不僅承擔控制四方的任務,而且在空間上與非姬姓諸侯國形成分割之勢。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  )
A.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確立 B. 實現(xiàn)了對諸侯的垂直管理
C. 加強了對地方的政治統(tǒng)治 D. 擴大了周王朝的統(tǒng)治范圍
4. (2024徐州期中)從考古資料看,西周墓葬所見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單數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簋的雙數排列,顯示了層級的整齊規(guī)矩。各處出土的青銅器皿,銘文的文字是一樣的,銘文詞句格律也一致。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  )
A. 推動了青銅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B. 徹底解決了權力分配方面的矛盾
C. 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和文化認同
D. 通過禮樂等級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5.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四月,鄭國的祭足率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鄭由此交惡。這折射出(  )
A. 農業(yè)生產取得一定進步 B. 周朝原有統(tǒng)治秩序崩潰
C. 糧食匱乏激化周鄭矛盾 D. 諸侯紛爭影響經濟發(fā)展
6. (2024鎮(zhèn)江期中)由白狄建立的中山國主張公侯大夫等級分明,不能犯上作亂,否則便為違禮行事,將失去“中國”身份。楚國將先祖追尊為文王、武王,自稱繼承了周文王之德。上述材料反映出當時(  )
A. 華夏認同增強 B. 等級秩序森嚴
C. 社會變革劇烈 D. 禮樂制度瓦解
7. (2024南京期末)據《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商鞅變法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商鞅此舉有助于(  )
A. 促進莊園經濟發(fā)展 B. 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C. 減輕民眾徭役負擔 D. 強化皇權專制獨裁
8. (2024揚州開學考試)商鞅在秦變法時期,發(fā)明了如右圖所示的照身帖,它由竹板制成,上面刻著持有人的頭像及籍貫信息。自此,官府下令,秦國人必須擁有照身帖,若無則會被認定為黑戶或是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時規(guī)定:民眾出行或住宿旅店必須攜帶,否則關口不得放行,旅店也不得留宿。據此可知,照身帖的發(fā)行(  )
A. 成為賦稅征收的主要依據
B. 穩(wěn)定了秦國的社會秩序
C. 強化了對秦國民眾的管理
D. 阻滯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照身帖
9. (2024蘇州期末)子路向孔子請教怎么樣才是君子??鬃诱J為“修養(yǎng)自己,以至能認真謹慎地面對一切”“修養(yǎng)自己,以至能安頓四周的人”“修養(yǎng)自己,以至能安頓所有的百姓”。孔子的“君子說”(  )
A. 強調統(tǒng)治者應加強道德修養(yǎng) B. 維護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C. 希望倫理綱常成為社會主流 D. 蘊含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10. (2024湛江期末)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把原六國舊貴族和強宗大姓12萬戶等遷到咸陽附近,并下令拆除原六國境內城防和山川險阻地區(qū)的軍事設施,還禁止民間練習武藝,收繳全國私人所藏兵器。以上舉措(  )
A. 引發(fā)了秦末的農民大起義 B. 導致了秦朝速亡
C. 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定 D. 促進了民族交融
11. (2024宿遷聯(lián)考)某學者指出:“2 000萬人口的秦朝,可以調40萬勞動力修長城,70萬人修始皇陵,70萬人修阿房宮,50萬人戍五嶺……這是宗法時代的周天子絕對不敢設想的。”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源于秦朝(  )
A. 強大的經濟實力 B. 發(fā)達的交通網絡
C. 完備的法律體系 D. 有力的制度保障
12. (2024鹽城東臺期末)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相傳秦朝時,范喜良和孟姜女剛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發(fā)修筑長城,不久就因為饑寒勞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長城墻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  )
A. 賦稅沉重 B. 徭役繁重
C. 以法治國 D. “以吏為師”
13. 《漢書》記載:“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據此判斷,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 恩澤貴族 B. 實現(xiàn)民族交融
C. 增加稅收 D. 削弱王國勢力
14. (2024連云港期中)《漢書》記載:“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yǎng)民,至于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面對“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這一不足,漢朝的繼任者(  )
A.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 整頓吏治
C. 實行“推恩令” D. 休養(yǎng)生息
15. 漢武帝時期頒布“榷酒酤”,規(guī)定由官府控制酒的產銷,官釀官賣,不準私人自由釀酤。這一政策(  )
A. 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規(guī)范了私營工商業(yè)經營
C. 意在推廣節(jié)儉的風氣
D. 踐行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
16. 某學者認為:“到西漢中后期,由于冶鐵業(yè)實行官營,鑄鐵柔化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不但工藝比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國?!贝苏撌鲋荚谡f明西漢冶鐵官營(  )
A.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B. 促進了冶鐵技術的普及
C. 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 D. 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技術
17. (2025日照期末)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后,地方州郡亂作一團,漢政府改刺史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統(tǒng)領地方的軍政事務,地位在郡守之上。這一做法(  )
A. 埋下了軍閥割據的隱患 B. 抑制了豪強地主勢力
C. 強化了對地方的監(jiān)察 D. 扭轉了社會動蕩的局面
18. 在地方管理上,從商朝附屬國內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內外服制,到西周“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再到秦漢實行郡縣制,這一發(fā)展軌跡(  )
A. 推動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轉化
B. 意味著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
C. 使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得到遏制
D. 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最終確立
19.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結束大分裂并走向封建大統(tǒng)一的時代。下表所示的變化反映了(  )
秦朝 漢朝
疆域 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在秦朝基礎上有所拓展,(黃)河西設郡,西域設西域都護府
國家 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以漢族為核心的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
A.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強 B. 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C.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D. 區(qū)域民族關系走向緩和
20. 某部醫(yī)藥學著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它將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其中包含了許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內容,被歷代醫(yī)家所珍視。該著作是(  )
A. 《黃帝內經》 B. 《千金方》
C. 《神農本草經》 D. 《唐本草》
二、 非選擇題(共2題,計20分)
21.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何尊(如圖一)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如圖二),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都于天下的中心(洛邑),“余其宅茲中國”(我且安頓在這個稱為“中國”的地方)。這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圖一   圖二
材料二 嬴政建立統(tǒng)一國家后,把戰(zhàn)國時期逐步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加以系統(tǒng)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國。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化體制,也是秦始皇最具歷史意義的創(chuàng)制……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取代地方分權的封建體制,其歷史意義無論如何估價,都不嫌過分。之后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xiàn)過封建體制的反動——逆潮流而動,但都沒有好下場。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
(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內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4分)
(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權的封建體制”的具體措施,同時寫出秦朝建立后鞏固統(tǒng)一的其他措施,并說明秦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意義。(6分)
22. (1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秦末農民起義沖垮了秦的殘暴統(tǒng)治,破壞了社會經濟。戰(zhàn)亂中,大量農民流亡異鄉(xiāng),窮苦百姓更是缺衣少食。西漢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在丞相曹參的倡導下,黃老無為思想受到朝廷內外的推崇,并為文帝和景帝所取法。文帝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曾一度詔免田租。他在位的23年中,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沒有增添。景帝時,把男子17歲開始為官府提供徭役改為20歲。文景時期,廢除了傷殘人體的肉刑,各級執(zhí)法官斷獄從輕,不濫用刑罰。但文帝和景帝片面強調黃老無為思想和對諸侯王的縱容,使王國勢力凌駕于朝廷之上,對商賈豪民兼并農民、驕橫不法等問題態(tài)度曖昧。朝廷對鑄幣權時弛時收,“民多奸鑄”的問題嚴重。漢武帝即位后,欲圖振作,他首先在思想領域打破了黃老無為思想占支配地位的局面,大力提倡董仲舒的新儒學,從官學中排斥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之言。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州部,派刺史代表中央巡視所部郡國,督查強宗豪右,也可以監(jiān)督諸侯王。漢武帝任用的大批官吏如張湯、王溫舒等都以用法酷深令人談虎色變。如王溫舒殺河內豪強,竟株連千余家,大多是無辜百姓。
——摘編自《中國古代史》
(1) 據材料,概括漢初黃老無為思想盛行的時代背景,歸納文景時期推行黃老無為思想的表現(xiàn)。(5分)
(2)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針對無為而治出現(xiàn)的問題采取的措施,并簡析這些措施的影響。(5分)
第一單元綜合評價
1. A 解析:據材料對陶寺遺址墓葬情況的歸類分析可知,墓坑出現(xiàn)大小的差別,隨葬品也存在貴賤的區(qū)別,說明這一時期已經出現(xiàn)貧富分化和等級差別,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xiàn)陶寺遺址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tài),排除B項;隨葬品有陶器、玉器、木器,說明手工業(yè)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不能據此得出“手工業(yè)發(fā)展已初具規(guī)?!钡慕Y論,排除C項;陶寺文化處于“萬邦”時代,此時邦國林立,沒有出現(xiàn)普遍遵奉的王權,排除D項。
2.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商朝通過虎食人頭紋表達商王與虎通靈,彰顯了商王的權威,這種文化現(xiàn)象可以佐證商朝時期神權與王權相結合,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xiàn)部族之間攻伐不斷,排除A項;早期國家在商代之前就已經出現(xiàn),排除 B項;禮樂制度是在周朝形成的,排除C項。
3.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姬姓諸侯國承擔控制四方的任務,監(jiān)視并牽制非姬姓諸侯國,這有利于周王控制地方,C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加強對地方控制的措施,而不是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確立,排除A項;西周對地方的統(tǒng)治屬于間接管理,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周朝統(tǒng)治范圍的擴大,排除D項。
4. C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下,各諸侯國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使用統(tǒng)一的文字和禮制規(guī)定,這反映了分封制強化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tǒng)治,有利于政治穩(wěn)定和文化認同,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與禮樂制度的結合,而非青銅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排除A項;“徹底解決”表述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地方的管理,排除D項。
5. A 解析:據材料“率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鄭由此交惡”可知,溫邑的麥子和成周的稻谷都獲得了豐收,谷物的豐收又被別國捷足先登,因此兩國交惡,這折射出當時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故選A項;周鄭關系急劇惡化,進一步削弱了周天子的權威,“崩潰”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糧食收割激化了周鄭矛盾,并非糧食匱乏,排除C項;周鄭交惡反映出周天子地位的削弱,未涉及諸侯紛爭,排除D項。
6. A 解析: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白狄建立中山國,認為不能違禮行事,楚王追尊先祖為文王、武王,自視繼承了周文王之德,這兩個非中原華夏族建立的諸侯國接受禮、德等中原華夏族觀念,反映出當時華夏認同觀念增強,故選A項。
7. B 解析:據材料可知,商鞅變法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目的是確立和推廣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促進農業(yè)發(fā)展,增加政府財政收入,B項正確;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有利于發(fā)展小農經濟而非莊園經濟,排除A項;影響徭役負擔的主要是服勞役的年齡和天數方面的規(guī)定,而非家庭規(guī)模,排除C項;材料所述為經濟改革措施,而非政治改革措施,且皇帝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排除D項。
8. C 解析:據材料可知,官府要求秦國人必須擁有照身帖,若無則會被視為黑戶或外籍非法逗留人士,同時,民眾出行或住宿旅店時必須攜帶,否則會受到限制,由此可見,照身帖的發(fā)行和使用規(guī)定,加強了國家對民眾的管理,故選C項;材料并未提及照身帖與賦稅征收的關聯(lián),“主要依據”說法錯誤,排除A項;雖然照身帖對社會秩序有一定的影響,但材料并未直接提及其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及照身帖對社會階層流動的影響,排除D項。
9. D 解析:據材料可知,孔子認為君子應加強自我修養(yǎng)以至能“認真謹慎地面對一切”“安頓四周的人”“安頓所有的百姓”,即君子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D項正確;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有學問、有修養(yǎng)、品德高尚的人,而不是統(tǒng)治者,排除A項;西漢時期,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才得以確立,排除B項;孔子的“君子說”強調君子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非希望倫理綱常成為社會主流,排除C項。
10. C 解析:據材料可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遷移六國貴族和強宗大姓,拆毀原六國境內的軍事設施,收繳民間兵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有利于扼制地方勢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從而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定,故選C項;秦朝賦役沉重,實行嚴刑峻法,激發(fā)了社會矛盾,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最終引發(fā)了秦末的農民大起義,排除A項;秦朝的暴政導致了秦朝速亡,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與促進民族交融無關,排除D項。
11. D 解析:據材料可知,秦朝組織大規(guī)模人力進行工程建設的能力很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實現(xiàn)了對全國的直接控制,因此調動、組織人力的能力強,故選D項;材料主旨是秦朝調動大量人力的組織能力強,與經濟實力無關,排除A項;發(fā)達的交通為大規(guī)模的工程建設提供了方便,但這不是大量人力服從調遣的原因,排除B項;秦朝尚未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排除C項。
12. B 解析:據材料可知,范喜良新婚不久就被迫去修筑長城,并且在修筑長城過程中因饑寒勞累而死,這突出反映了秦朝徭役的繁重,大量百姓被強制征發(fā)從事長城等大型工程的建設,故選B項。
13. D 解析:據材料“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tǒng)轄,這使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因此,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D項正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恩澤貴族子弟只是借口和偽裝,排除A項;“推恩令”主要針對的是諸侯王的勢力,與民族交融無關,排除B項;實行“推恩令”是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的舉措,與增加國家稅收無關,排除C項。
14. 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加強思想上的統(tǒng)一,彌補“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的不足,故選A項;“整頓吏治”主要針對的是官員的管理和整治,懲處貪官污吏,與文化禮儀方面的缺失關系不大,排除B項;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并非針對文化禮儀方面的問題,排除C項;“休養(yǎng)生息”的重點在恢復經濟、減輕百姓負擔,與文化禮儀方面的缺失無關,排除D項。
15. A 解析:據材料可知,官府控制酒的生產和買賣,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有助于加強中央集權,A項正確;材料與規(guī)范私營工商業(yè)經營無關,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政府加強對經濟的控制,而不是推廣節(jié)儉的風氣,排除C項;西漢初年,政府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排除D項。
16. B 解析:據材料“不但工藝比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國”可知,冶鐵官營使得冶鐵技術提高且得到推廣和普及,故選B項;材料并未體現(xiàn)冶鐵官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A項;冶鐵官營與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并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冶鐵屬于手工業(yè),排除D項。
17. A 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漢末年改刺史為州牧,并使其統(tǒng)領地方軍政事務,州牧權力極度膨脹,擁有了地方上的軍事和行政大權,在中央集權削弱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為后來的軍閥割據埋下了隱患,故選A項;州牧為鞏固統(tǒng)治,與豪強地主勾結,促進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排除B項;刺史原本有監(jiān)察職能,但改為州牧后主要統(tǒng)領地方的軍政事務,集軍政大權于一身,重點不再是監(jiān)察,且地方勢力的增強會弱化對地方的監(jiān)察,排除C項;州牧權力過大使地方失控,加劇了社會動蕩,排除D項。
18. 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外服制具有明顯的血緣政治的特點,西周實行分封制,呈現(xiàn)出地緣政治的傾向,而秦漢時期的郡縣制是以郡統(tǒng)縣的二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郡縣的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因此,郡縣制的設立使地緣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變化,與華夏認同觀念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無關,排除B、D兩項;西周后期發(fā)生過諸侯分裂割據,漢初發(fā)生過“七國之亂”,由此可知,地方割據勢力并未得到遏制,排除C項。
19. A 解析:從秦朝的統(tǒng)一到漢朝的鞏固加強可以看出,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這反映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加強,故選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疆域的拓展和民族的統(tǒng)一,而非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排除B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并未明確提及民族關系的緩和,排除D項。
20.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系統(tǒng)總結了東漢以前零散的藥學知識,故選C項;《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中醫(yī)基礎理論著作,排除A項;唐朝醫(yī)學家孫思邈總結前代經驗,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排除B項;唐朝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排除D項。
21. (1) 內涵: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洛陽及京畿地區(qū);“天下中心”;相對四周四夷而言。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具體措施: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郡縣制。其他措施: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統(tǒng)一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行法律;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到關中、巴蜀等地;整頓社會風俗等。意義: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22. (1) 時代背景:社會長期戰(zhàn)亂,經濟凋敝;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漢初統(tǒng)治者的推崇。表現(xiàn):重視農業(yè)發(fā)展;減輕農民負擔;省事節(jié)用;量刑從寬。
(2) 措施:頒布“推恩令”;實行貨幣官鑄;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派遣刺史監(jiān)督地方;任用酷吏打擊豪強。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減輕了土地兼并的壓力;打擊了豪強的勢力;制造了很多冤獄,株連無辜百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和静县| 个旧市| 左贡县| 临潭县| 泸定县| 临潭县| 台中县| 墨竹工卡县| 通辽市| 临沧市| 宁津县| 阳城县| 靖边县| 成武县| 镶黄旗| 汝南县| 海阳市| 柳州市| 谷城县| 静海县| 潮安县| 信阳市| 嵩明县| 新龙县| 都江堰市| 洛扎县| 黎平县| 英德市| 惠东县| 武陟县| 浮山县| 吉隆县| 安阳县| 宣化县| 宁安市| 湘乡市| 文山县| 苗栗市| 江源县|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