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一、 選擇題1. (2024南通海安期末)據考古發現,漢文帝霸陵地表無封土,墓中陶俑數量眾多,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這與《史記》載“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符。據此可知,漢初( )A. 注重與民休息 B. 冶煉技術落后C. 皇權日趨沒落 D. 貧富分化嚴重2. (2024揚州學測模擬)秦漢以來,儒家思想發生了嬗變,趨向于功利、皇權、等級、秩序,大大迎合了統治者的口味。這使得( )A. 皇權至上確立 B. 儒學獲得尊崇C. 等級社會出現 D. 民眾拋棄儒學3. (2024鎮江期中)下圖所示為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下列對該圖解讀合理的是( ) 西漢初期中央與封國力量對比示意圖A. 休養生息促成“文景之治” B. 郡國并行制隱患漸顯C. 西漢王朝國力日趨強盛 D. 大一統制度優勢初顯4. (2025淮安期末)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取消郡國鑄錢的權力,統一由朝廷鑄造五銖錢,私人鑄造難度較大且無利可圖,故盜鑄之風一時衰息,此后,五銖錢流通于世七百余年。這一舉措( )A. 加重了百姓負擔B. 限制了商人的經營范圍C. 強化了中央集權D. 彰顯了重農抑商的理念5. (2024徐州七中期中)漢初允許鹽鐵私營,主要由富商、豪強所控制。他們以利為本,價格自由決定,質量參差不齊,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雖使五尺童子適市,莫之能欺”。這說明該政策( )A. 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B. 促進了市場秩序的規范C. 完善了政府的職能 D. 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6. (2024無錫江陰六校期中)東漢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即位,太后臨朝聽政,重用外戚的情況嚴重。皇帝長大后多依靠宦官奪回權力,促使宦官專權的局面出現。這一局面( )A. 消除了“黨錮之禍” B. 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C. 遏制了皇權弱化的現象 D. 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7. (2024南京期末)東漢畫像石題材內容包羅萬象,技法嫻熟老練,藝術水平空前。右圖所示為東漢制車輪畫像石,該畫像石可以研究當時( )A. 諸侯勢力不斷膨脹B. 中華文化廣泛傳播C.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D. 百姓生活水平較高 東漢制車輪畫像石8. (2024揚州高郵期中)西漢《氾勝之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其作者氾勝之曾仔細觀察研究一位農民的種瓠過程,自己還親手反復做種植試驗,終于總結出了一套瓠子種植高產技術,即“種瓠法”。由此可知,該書所記載的農業生產技術應( )A. 源自勞動實踐 B. 依賴于科學理論突破C. 取決于政府政策 D. 得益于外部技術引進9. 漢代傳世數學文獻《九章算術》對盈不足術、按爵位分配財產、賦役分派、大型工程勞力的安排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提出較為有效的解決方式。這說明中國古代數學( )A. 居世界領先地位 B. 服務于封建國家的需要C. 重視邏輯與推理 D. 折射出商品經濟的繁榮二、 非選擇題10. (2024徐州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界線日益清晰,邊疆安全成為各諸侯國需要關心的問題。秦國在新征服地區設立邊縣,將設縣之地的民眾遷徙他處,又遷新民入住。秦國的實邊移民途徑兼有謫、募兩種,二者分別代表著強制與有償兩種方式。其中,“謫”是罪人以謫往邊地代替其原有的處罰,秦國罪人謫邊規模較大。“募”是以優惠政策吸引民眾,是一種次要方式。對于遷入“新地”的百姓,秦國并非棄之不顧,而是將他們編入戶籍,統一管理,以開發邊地。西域是漢匈爭奪的戰略要地,西漢一面徙民稍稍充實,一面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廣設屯田據點,以軍卒屯田。參與屯田的主要是軍人,組織程度高,戰斗力更強;邊地官府無須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物質條件和訓練,只需供給衣食月俸,屯田收入反而可以減輕政府負擔。因此,這種方式在應對邊疆地區的軍事問題時常被采用。武帝以后,漢匈關系趨于緩和,大規模的邊疆移民停止,西漢主要依靠屯田支持對西域的經營。依據西北漢簡的記載,屯卒經常向當地居民購買糧食。——摘編自張冠梓《從多元到混一:中國古代實邊的演進》(1) 據材料,指出秦國實邊的途徑,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背景。(2) 據材料,指出西漢實邊的新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意義。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 A 解析:據材料“漢文帝霸陵地表無封土”“陪葬品簡樸,無奢侈物件”“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其陵墓也以簡樸為基調,與注重與民休息相符,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冶煉技術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日趨沒落”不符合史實,漢初皇權加強,排除C項;僅從漢文帝霸陵的陪葬品情況,無法得出“貧富分化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2.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演變的內容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由此使得儒學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B項正確;皇權至上的確立是在秦朝,排除A項;等級社會在儒家思想嬗變之前就已出現,排除C項;材料并未表明儒學被民眾拋棄,排除D項。3. B 解析:據材料可知,封國人口數量多于中央人口數量,封國轄郡數量多于中央轄郡數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期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國的勢力較大,影響力增大,一定程度上威脅了中央集權,說明郡國并行制隱患漸顯,故選B項;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恢復生產,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當時西漢朝廷面臨地方勢力膨脹的隱患,國力日趨強盛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大一統的制度優勢初顯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 C 解析:據材料可知,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在經濟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中央統一鑄幣有助于穩定貨幣價值,減少因地方私鑄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經濟負擔,排除A項;限制商人經營范圍的是鹽鐵官營政策,朝廷鑄造五銖錢并不能直接限制經營活動范圍,排除B項;貨幣發行方式的改變主要影響的是商業,不能直接體現“重農”理念,排除D項。5. B 解析:據材料“山海有禁,而民不傾;貴賤有平,而民不疑”“莫之能欺”可知,鹽鐵專賣政策使得市場秩序得以規范,價格穩定,百姓不再受到欺詐,故選B項;材料未涉及鹽鐵專賣政策實施后國家的財政收入情況,排除A項;鹽鐵專賣是政府管控經濟的手段,而非政府職能的完善,排除C項;材料強調價格穩定,百姓不再受欺詐,不能引申為物美價廉,排除D項。6.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后期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出現導致朝廷政治不穩定性增加,加速了東漢政權的滅亡,故選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排除A項;外戚專權是君權旁落的反映,皇帝依賴宦官奪回權力正是皇權弱化的結果,外戚和宦官專權使皇權受到挑戰,排除C項;唐朝末年出現黃巢起義,排除D項。7. C 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漢制車輪畫像石描繪了多人制作車輪的場景,反映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情況,這可以用于研究當時的經濟發展概況,C項正確;該畫像石并未反映當時諸侯的勢力情況,排除A項;材料只是當時生產活動的一個縮影,不能說明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百姓的生活水平較高,排除D項。8. A 解析:據材料“氾勝之曾仔細觀察研究一位農民的種瓠過程,自己還親手反復做種植試驗,終于總結出了一套……‘種瓠法’”可知,氾勝之的“種瓠法”源于他仔細觀察研究一位農民的種瓠過程,并親手反復種植試驗,說明《氾勝之書》所記載的農業生產技術源自勞動實踐,故選A項。9. B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九章算術》的內容與當時的實際需要密切結合,按爵位分配財產體現了漢朝的爵位繼承制度與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密切相關,賦役分派涉及國家賦稅征收,大型工程勞力的安排涉及國家大型工程的修建,故選B項;材料未將中國古代數學與世界數學發展水平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結論,排除 A項;數學重視邏輯與推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強調《九章算術》關注賦役分派、大型工程勞力安排等國家進行的政治行為,與商品經濟的繁榮無關,排除D項。10. (1) 途徑:謫、募。歷史背景:國界日益清晰;頻繁的兼并戰爭;縣制的推行;嚴苛的法律;戶籍制度的發展。(2) 新舉措:屯田(屯戍)。歷史意義:減輕了政府的經濟負擔;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推動了西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交融;鞏固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為中外交流奠定基礎;為邊疆治理提供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