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試卷考試時間: 75分鐘滿分: 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國語·鄭語》有載,只是一種聲音就談不上動聽,只是一種顏色就談不上美麗,只是一種味道就談不上美味,只是一種事物就無法進行衡量。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A.和而不同意識B.厚德載物的道德觀C.兼收并蓄思想D.天人合一的宇宙觀2.關于漢代是否存在夜間出行,居延漢簡中有“禁吏毋夜入人廬舍捕人”的記載;漢安帝頒布的《禁夜行詔》中也明確要求“鐘鳴漏盡,洛陽城中不得有行者”。但《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記載丞相田蚡至魏其侯家赴宴“卒飲至夜”;東漢《舞賦》描繪了宴飲結束,時當夜半,眾賓乘馬散去的情形。據此可知()A.官方史書的記載最為完整可信B.歷史敘述具有主觀隨意性C.確認歷史事實要綜合多種敘述D.文學作品可證實史書真偽3.《中國文化通史》中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方各族人民相互“混淆”、“雜錯”的過程中,北方表現為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南方表現為統治者同化被統治者。下列可以佐證該觀點的是()①北民南遷促進江南開發②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③十六國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④東晉政權將境內的少數民族變成編戶、依附民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4.《唐律疏議》規定:“諸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立券(官方發給買賣雙方的帶有契約性質的契券)之后,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答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答四十。”這一規定()A.避免了買賣雙方的糾紛B.維護了契約雙方的利益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加大了市場交易的風險5.據統計,兩稅法頒行前夕中央統計的戶數為120萬戶,兩稅法頒行時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戶口,結果查得主戶180萬,客戶130萬。這表明,兩稅法()A.按戶籍類型差異性征稅B.征稅的依據發生了變化C.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D.推動了人口的大幅增長6.歐陽修在編撰《新五代史》時,批評五代時期明哲保身的宰相馮道,并且將之放在《雜傳》中以示貶抑。歐陽修還設《死節傳》《死事傳》褒揚為氣節而死的忠臣。這一編撰方式()A.彰顯了重文輕武的統治理念B.促進了傳統史學體例的創新C.旨在維護宋王朝的正統地位D.體現了儒家倫理道德的標準7.明朝時,西北軍用馬匹主要是通過茶馬互市獲得的朝廷在西北設立秦州、洮州等6個茶馬司。清朝順治至雍正年間,西北茶馬司大約有5個。乾隆中葉,西北各茶馬司被朝廷裁撤。材料所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統一多民族國家日益鞏固B.馬匹在戰爭中的地位下降C.各民族之間差異逐漸縮小D.茶葉生產格局的時代變化8.按咸豐皇帝的設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只是一個隨時可能裁撤的臨時性機構。但1861年后,總理衙門大臣的人數卻由5人增加到7-11人,他們大多由各部尚書、侍郎兼任,甚至出現“辦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這表明當時清政府0A.統籌規劃地方預備立憲B.協同政見尋求自強之道C.增強對涉外事務的重視D.機構設置注重相互制衡9.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強人侵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10.1906-1907年,中日兩國之間相繼發生了渤海漁業交涉案、熊岳城漁業糾紛案。1908年達成協議,其中規定“關東州租界之日本漁民可否出漁于關東州以外之海面”由奉天巡撫唐紹儀在北京與日使直接議定。這項規定()A.使日本壟斷了東北漁業開發權B.破壞了中國獨立的漁業主權C.表明清政府固守傳統華夷觀念D.說明中國近代外交意識萌發11.鴉片戰爭后,西方學者以“文化考察”為名,深入中國進行考古發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張謇上書清政府,主張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1909年,清政府擬定《保存古跡推廣辦法章程》,規定“盜賣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罰,并予州縣官以失察之罪”。這體現出當時()A.新政措施初見成效B.文物主權意識漸趨覺醒C.仍沉迷于訓詁考據D.對外部世界認識不深刻12.1860年以后,山東各港口腹地農戶更加傾向于種植棉花、水果等經濟作物。與之相應,農產品加工、貿易都有了很大發展,例如花生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后,價格不斷上漲,使得花生種植業有了很大發展。這一變化()A.表明農業產業化傾向加強B.使自然經濟開始走向瓦解C.標志著近代貿易港口轉移D.推動長途販運遍及國內外13.19世紀40年代,隨著五口通商時代的到來,傳統商路逐漸衰落,長江航道成為便利安全的黃金水道,上海這一長江中下游城市逐漸取代廣州,成為全國外貿中心。據此可知,通商口岸的開放()A.導致了社會結構的嬗變料B.具有半殖民地化的色彩C.抵制了西方經濟的入侵D.改變了近代的經濟格局14.下表為不同時期的工業資本額占民族工業總資本額的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反映了()官辦、官商合辦企業 民辦企業 中外合辦企業1872-1895年 64.56% 33.01% 2.43%1896-1911年 21.44% 57.88% 20.68%A.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加劇B.晚清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C.洋務運動工業成就顯著D.清末經濟政策調整有一定成效15.下表為京師同文館五年課程表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清政府()時間 課程內容首年 數理啟蒙、九章算法、代數學第二年采 學四元解、幾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第三年 格物入門、兼講化學、重學測算第四年 微分積分、航海測算、天文測算、講求機器第五年 富國策、天文測算、地理金石等A.放棄中體西用主張B.即將進行變法革新C.適應社會發展需求D.注重理論知識教學16.荀子在清朝晚期一度得到知識分子的關注。譚嗣同把荀子看成是封建社會綱常名教和君主專制的思想工具,予以激烈的批判;而章太炎卻主張尊荀,標舉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實行漸進改革。這些做法()A.否定了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B.是對官方意識形態的重構C.適應了晚清社會變革的需求D體現了對西方文明的反思17.1905年,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后,在各地知識分子和青年教師,、學生中廣為傳閱,甚至擴散到清政府為鎮壓革命而設的新式軍事學校和軍隊中,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據此可知A.民主革命具備一定的社會基礎B.新式教育推動革命進程的加速C.三民主義思想被民眾普遍接受D.社會輿論已能夠影響政治發展18.晚清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描寫“未來中國”的小說。下面為部分代表作品的情況。據此可知,這些小說作品 對未來社會的描述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1902年) 1962年,中國成為“聯邦大共和國”,“舉國之民,勠力一心,從事于殖產興業,文學之盛,國力之強,冠絕全球”陸士諤《新中國》(1910年) 中國已經實行君主立憲四十年,“國會開了,吾國已成了立憲國”治外法權已經收回,外國人僑寓在吾國的,一律遵守吾國的法律”A.帶有強烈的政治關懷B.促進了社會風俗變遷C.體現了現實主義風格D.引領先進的思想潮流19.下表是1925年中國部分省份的歲入、歲出總額及軍費數據(單位:銀元)。該表可論證()奉天 直隸 山西 江蘇 廣西 云南歲人總額 12393554 9342163 7335692 16777315 4104141 2218068歲出總額 10131248 10961692 8021263 14892393 7469452 4260138軍費 6918538 6692844 5636044 6122374 5673435 2131416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國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軍閥一丘之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0.下表為民國初年私人開辦的一些女子校的辦學特色。據此可知,當時()學校 地點 特色中央女校 北京 設有六個年級,分為工藝組、紡織組等神州女學 上海 設國文、圖畫等專修科,畢業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發展女子政法學堂 上海 以培養婦女參政人才、儲他日議院之選為辦學宗旨A.南方受現代思潮影響更深刻B.女性的獨立性受到普遍關注C.民國政府助推近代教育改革D.社會進步推動女子教育發展21.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不乏“同一量器,一城之隔,相差十一”的現象。大多數城市家庭中都備有一桿秤,商人除了有通用的秤外,也有私人的秤。“似乎在任何一個市鎮里,不論一斤什么東西的重量,都是隨環境而不同的。”這反映出()A.民族企業發展舉步維艱B.政治局勢影響經濟發展C.商品交易中的不誠信行為較多D中央政府缺失導致度量衡混亂22.新文化運動時期,錢玄同對中國傳統學術思想進行了新的評判,有意從中發掘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民生等思想傳統。例如,他認為墨學“兼愛平等之精神,足以扶植齊民,裁抑君主,不能為專制國家所容”。農家許行“創為《并耕》之說,欲舉尊卑、貧富、勞逸之不齊者而一歸于平等”。這一做法旨在()A.促足進近代民族意識的萌發B.探討救國道路的路線選擇C.從傳統文化找尋濟世良策D.回歸傳統家國情懷的教育23.1922年6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文中指出:“我們固然承認吳佩孚是反對親日派的人,但我們知道吳佩孚的背后也有一種外國勢力......我們要知道此次戰爭......未嘗有絲毫表示為民主政治而戰。”該文A.宣傳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B.描摹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全貌C.表達了中共的民主政治訴求D.揭示了北伐順利進軍的原因24.1922年10月23日,在中共北京地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及中共唐山地委的領導下,王盡美鄧培等發起多達3萬余工人參加的開灤五礦大罷工,歷時25天之久;1925年,工人領袖鄧中夏、蘇兆征組織多達十萬人參與的省港大罷工,歷時16個月。這些斗爭反映()A.工人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B.國民政府遭受沉重打擊C.北方的革命熱情高于南方D.全國工農運動曲折發展25.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過了《對于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知道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地參加,并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當時0A.重視國民革命的領導權問題B.找到了中國革命新道路C.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D.積極維護革命統一戰線二、材料題:本題共3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自公元前119年始,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河西四郡,移民屯田戍邊。漢宣帝時,設西域都護府”,督察烏孫、康居諸國動靜,有變以聞,并推行漢法”于西域。史載西域諸國 修奉朝貢,各以其職,商隊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簡記載了西域諸國使者 獻駝、馬、玉石”及漢廷”賜帛、錢、鐵器的往來細節,印證了“使者相望于道”的盛況。-摘編自《漢書》《懸泉漢簡》等材料二 公元2世紀,羅馬皇帝圖拉真在多瑙河沿岸建立軍事殖民地,將退役士兵安置于邊疆行省,授予土地并免稅十年。他在達契亞(今羅馬尼亞)修建道路、引水渠和城市廣場,推行羅馬法,要求當地貴族子弟學習拉丁語。銘文記載,圖拉真宣稱 為帝國邊疆帶來和平與繁榮,當地居民 以羅馬公民為榮,效忠元老院與人民。考古發現達契亞的羅馬式神廟與拉丁文碑刻,印證了羅馬文化對邊疆的滲透。-摘編自許禮捷《羅馬帝國邊疆治理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漢朝與羅馬帝國邊疆治理措施的相同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朝與羅馬帝國邊疆治理的意義。(9分)27.在中國近代史上,1905年是個重要時刻,不少影響中國未來命運的關鍵性事件均在此年發生。閱讀材料,回問題。(18分)1905年:小年份,大時代一場“局外中立"的戰爭:日俄戰爭一紙寥寥數語的詔令:廢除科舉制度一曲“革命軍中馬前卒”的泣歌:鄒容之死一次革命派與立憲派的邂逅:孫中山與嚴復會晤一聲振聾發聵的“新音”:社會主義思想的早期傳播(1)透過1905年的歷史,分析當時國內各種政治力量是如何影響中國命運的。(12分)(2)通過1905年的歷史跡象,指出當時中國救亡圖存的路徑。(6分)28.[中華文明的統一性]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統一是歷史的主流,是歷史發展的方向,是廣大人民的愿望,是積極有為的治國理政者為之奮斗的目標。這種“統一性”具有牢固的制度保障,中國傳統社會統一性制度建設的核心大體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重視維護以君主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二是重視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三是重視以民本為基礎的國家治理措施制定。秦漢以后,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大一統的政治形態穩固下來,有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統一,并在各個歷史時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摘編自卜憲群《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特點與當代價值》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從中華文明的歷史統一性出發,擬定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參考答案ACCBBDACDBBADDCCAADDBCCAA26.【答案】(1)相同點:都進行軍事征服;都設置機構進行管理;都重視交通建設;都推動邊疆地區經濟發展;都促進文化交流傳播。(2)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鞏固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帶動了邊疆經濟發展;促進了邊疆地區與內地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27.答案(1)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迫害鄒容,人們逐漸認識到清政府的反動本質,更加傾向革命;廢除科舉制度、創辦新式學堂,試圖挽救統治危機,但其培養的新式知識分子卻成為立憲和革命的骨干力量。(4分)立憲派:立憲派極力推動清政府實行立憲,但清政府堅持專制的本質不變,立憲最終無法實現。(4分)革命派:鄒容等人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響巨大;孫中山積極進行革命實踐;推動社會主義思想的早期傳播。(4分)(2)路徑:打倒帝國主義,維護國家主權,實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體,實行政治革命;教育、啟蒙民眾,進行思想革命;改造舊社會,擴大群眾基礎,實行社會革命。(6分)28.【答案】示例論題:中華民族在交融中不斷發展壯大。(2分)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經濟往來日益頻繁,華夏認同觀念逐漸產生,華夏族發展壯大。西漢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并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內遷、北民南遷、孝文帝改革等,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隋唐統一,通過和親、會盟、冊封、設立機構等方式,密切了同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聯系,使疆域不斷拓展,民族往來更加活躍。遼宋夏金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通過制度建設、經濟互市、文化學習等,各民族呈現出互相交融的趨勢。元朝統一后,通過設立宣政院等機構,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管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明清時期,設立理藩院,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基本定型。(8分)在中國古代,經歷了多個歷史階段的民族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與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