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11課11.1法不可違課時練習一、選擇題1.法律是全體社會成員都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下列對法律的認識,正確的是( )A. 法律只約束違法犯罪分子B. 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標準和方向C. 法律只規定了公民的義務D.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普通行為規范2.2025年,某明星因在商業活動中使用了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被音樂版權方起訴。該明星的行為屬于( )A. 刑事違法行為 B. 行政違法行為C. 民事違法行為 D. 不構成違法行為3.下列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的是( )A. 小輝在網上發布同學的隱私B. 某企業偷逃稅款被稅務部門處罰C. 李某故意殺人,被依法判處死刑D. 張某拖欠他人貨款,被法院判決限期償還4.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共同點是( )A. 都要承擔相同的法律責任B. 都觸犯了刑法C. 都具有社會危害性D. 都要受到刑罰處罰5.2025年3月,趙某在旅游景區刻字留念,破壞了景區的文物古跡,被公安機關處以罰款和拘留。趙某的行為( )A. 是民事違法行為,應賠償景區損失B. 是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到刑罰處罰C. 是行政違法行為,應受到行政處罰D. 只是不道德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6.下列屬于刑事違法行為的是( )A. 闖紅燈 B. 侵犯他人名譽權C. 販賣毒品 D. 撿到他人財物不歸還7.小明的爸爸在小區內違規停車,被交警貼了罰單。小明爸爸的行為屬于( )A. 民事違法行為 B. 行政違法行為C. 刑事違法行為 D. 不違法,只是違反道德8.違法行為是指( )A. 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B. 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危害社會的行為C. 違反紀律的行為D. 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為9.2025年4月,某商家在促銷活動中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該商家的行為( )A. 是民事違法行為,應承擔違約責任B. 是行政違法行為,應受到行政處罰C. 是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到刑罰處罰D. 不違法,屬于正常的商業競爭手段10.下列對違法行為分類判斷正確的是( )①小王打架斗毆,致人重傷 刑事違法行為②小李在微信朋友圈辱罵他人 行政違法行為③小趙在商場偷東西 民事違法行為④ 某工廠排放污水超標 行政違法行為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1.2025年5月,孫某在網絡上編造并傳播虛假信息,造成社會恐慌。孫某的行為( )A. 是民事違法行為,需賠禮道歉B. 是行政違法行為,應被拘留罰款C. 是刑事違法行為,應受刑事處罰D. 不違法,言論自由不受限制12.下列行為中,屬于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政違法行為的是( )A. 故意殺人 B. 偷稅漏稅C. 破壞公共設施 D. 合同違約13.2025年6月,錢某因與鄰居發生口角,故意損壞鄰居家的大門。錢某的行為( )A. 屬于民事違法行為,要賠償損失B. 屬于行政違法行為,要接受治安處罰C. 屬于刑事違法行為,要被判刑D. 不構成違法行為,鄰里糾紛協商解決即可14.犯罪行為的最本質特征是( )A. 刑事違法性 B. 應受刑罰處罰性C. 嚴重社會危害性 D. 行政違法性二、非選擇題15.材料分析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5年7月,在某城市的街頭,李某為了圖方便,將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在機動車道上,導致交通堵塞。交警發現后,對李某進行了批評教育,并依據相關法律對他處以罰款50元。(1)李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請說明理由。(2)從李某的行為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16.案例分析題閱讀案例,回答問題。2025年8月,初中生小吳在網上看到一則售賣游戲賬號的信息,便與賣家取得聯系。雙方約定以500元的價格進行交易,小吳按照要求將錢轉過去后,賣家卻消失了,并未交付游戲賬號。小吳意識到自己被騙,于是向公安機關報案。經過調查,警方將犯罪嫌疑人張某抓獲。原來張某通過這種方式詐騙了多名學生,涉案金額達數萬元。最終,張某因詐騙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年,并處罰金1萬元。(1)張某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有何特征?(2)小吳的經歷給我們哪些啟示?17.綜合探究題為了增強同學們的法律意識,某中學七年級(2)班開展了“法不可為”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其中。【新聞聚焦】2025年9月,某公司因在生產過程中違規排放污染物,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被環保部門處以巨額罰款,并責令停產整頓。(1)該公司的行為屬于什么違法行為?環保部門的處罰體現了法律的什么作用?【案例剖析】下面是同學們收集到的一個案例:2025年10月,王某在乘坐公交車時,因瑣事與司機發生爭吵,隨后搶奪司機的方向盤,導致公交車失控,險些釀成大禍。王某的行為被公安機關以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拘留。(2)王某的行為是什么違法行為?為什么?這種行為應承擔什么法律后果?【行動倡議】通過本次探究活動,同學們深刻認識到法不可為。大家決定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呼吁同學們樹立法律意識,遠離違法行為。(3)請你寫出倡議的要點。答案一、選擇題1.B 2. C 3. B 4. C 5. C 6. C 7. B 8. B 9. B 10. B 11. B 12. C 13. A 14. C二、非選擇題15.(1)李某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理由:李某將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在機動車道上,違反了交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擾亂了公共秩序,交警對他處以罰款,說明他的行為違反了行政法律規范,應受到行政處罰 。(2)啟示:①法律是最剛性的社會規則,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我們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②在社會生活中,我們要增強規則意識和公德意識,不做妨礙他人、破壞社會秩序的事情;③要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16.(1)張某的行為屬于刑事違法行為(犯罪行為)。特征:嚴重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性。張某詐騙多名學生,涉案金額數萬元,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觸犯了刑法,被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體現了犯罪的三個特征。(2)啟示:①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我們要提高警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在網絡交易中上當受騙;②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如及時報警;③要認清犯罪的危害,遠離違法犯罪,自覺遵守法律,做一個守法的公民。17.(1)該公司的行為屬于行政違法行為。環保部門的處罰體現了法律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讓人們懂得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法律通過制裁違法犯罪,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秩序,保護著我們的生活 。(2)王某的行為是刑事違法行為(犯罪行為)。原因:王某搶奪公交車司機方向盤,導致公交車失控,險些釀成大禍,其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觸犯了刑法,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罪 。這種行為應受到刑罰處罰。(3)倡議要點:①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了解法律的規定和要求;②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不做違法違規的事情,從身邊小事做起,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財物等;③學會依法辦事,當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通過合法途徑維護權益;④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帶動身邊的人一起樹立法律意識,共同營造遵紀守法的社會氛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