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配套小學蘇教版數學蘇教版一下 期中復習 教案本節(jié)課是復習課,主要復習《進位加法及退位減法》、《圖形的初步認識(二)》、《數據分類(一)》這三個單元,對于進一步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多邊形的認識、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及其他領域的數學知識十分重要,是小學數學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和概率最為基礎的知識之一,也是需要學生熟練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復習這些內容時,應切實給學生打好基礎。 通過復習,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空間意識及數據分析能力。1.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進一步感知進位加、退位減的實際意義和算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2.進一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 并能正確辨認和識別這些圖形,能對圖形進行剪拼,培養(yǎng)空間觀念。3.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經歷簡單數據統(tǒng)計和整理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4.通過觀察、操作,初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感受生活中隨處所在的數學,激發(fā)數學學習的興趣。重點:熟練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能對圖形進行剪拼,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難點: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處理數據的能力及空間觀念。期中復習導圖師:同學們,這個學期已經過半,請說一說這半學期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學生討論交流,然后自由說一說。師:是的,同學們,這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圖形的初步認識(二)、數據分類(一)這三個單元,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期中復習。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學生可以重新激活記憶中的信息,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的表達,出示復習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效果評價:生生互評,教師及時給與肯定和表揚。知識梳理活動一: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師:觀察圖片,誰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師: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生1:左邊有8個梨。生2:右邊有7個梨。生3:一共有幾個梨?師:怎么列式呢?生:8+7=15,一共有15個梨。師:說一說你是怎么計算8+7的。生1:我是用湊十法中“拆小數,湊大數”的方法計算的,先算8+2=10,再算10+5=15,所以8+7=15。生2:我是用湊十法中“拆大數,湊小數”的方法計算的,先算7+3=10,再算10+5=15,所以8+7=15。小結:計算進位加法的方法:湊十法。師:觀察圖片,誰能提出一個用減法計算的問題?生1:一共有15個梨,右邊有8個梨,左邊有幾個梨?師:怎么列式?生:15-8=7。師:一共有15個梨,右邊有8個梨,左邊有幾個梨?生:15-7=8。師:請你說一說15-8的計算過程。學生獨立完成、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匯報:生:因為7+8=15,所以15-8=7。師:你用的是想加算減的方法。生:先算15-5=10,再算10-3=7。師:這是平十法。生:先算10-8=2,再算5+2=7。師:你用的是破十法。和同桌說一說是怎么計算15-7的。小結: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想加算減,平十法,破十法。活動二:圖形的初步認識師:認一認,數一數。生1:圖中有3個長方形。生2:圖中有3個正方形。生3:圖中有3個三角形。生4:圖中有6個圓形。師:說一說這些平面圖形的特征。生1:長方形是長長方方的,有四條直直的邊,上、下兩條邊一樣長,左右兩條邊一樣長。生2:正方形是方方正正的,有四條直直的邊,四條邊都一樣長。生3:尖尖的,有三條直直的邊,三條邊首尾順次連在一起。生4:圓是圓圓的,很光滑,圓是由一條封閉的曲線圍成的。師:還學過什么圖形呢?生:平行四邊形。師:那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征呢?生:四條直直的邊,且兩條邊是斜斜的,且傾斜方向一樣,上、下兩條邊一樣長,左右兩條邊一樣長。出示長方形。師:要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可以怎樣剪?小組合作:和小組成員一起剪一剪,并說一說你是怎么剪的,剪成了什么圖形?活動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選取部分學生展示匯報:生1:我是豎著對折后,剪成兩個正方形。生2:我是橫著對折后,剪成兩個長方形。生3:我先斜著折,然后剪成兩個三角形。設計意圖:通過小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幾種平面圖形的特征,通過對平面圖形的剪拼,進一步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fā)展應用意識。效果評價: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實踐。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結果,及時給與點評和指導。活動三:數據分類師:圖中的小朋友可以怎樣分?分一分,并表示分類結果。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選取好的作品展示。生1:按性別分,可以分成男生和女生兩類。生2:按活動項目分,可以分成跳繩、踢足球和玩游戲這三類。生3:我是用統(tǒng)計表記錄的。。師:把統(tǒng)計數據填寫在制定的表格內,用來呈現調查數據的結果,這樣的表格叫作統(tǒng)計表。師:比較這兩種分類,你發(fā)現了什么?生: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相同,但總數不變。師小結:分類整理數據的方法:可以用文字、符號和表格等多種方法記錄數據。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能夠根據標準進行分類,進一步體驗分類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通過觀察、對比等活動,經歷簡單數據統(tǒng)計和整理的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并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積累基本的統(tǒng)計經驗,培養(yǎng)初步的數據分析觀念。效果評價: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表述,及時給與點評和指導,注意引導學生將語言表達完整。綜合練習師:我們一起來檢驗一下學習效果吧!1.擊鼓傳花,看誰算得又對又快。2.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還可以怎么填呢?3.有 11 個小朋友玩搶椅子的游戲。觀察圖片,有多少個小朋友搶不到椅子?4.涂一涂,把下面的三角形補成正方形,把另一個圖形補成最小的長方形。5.下面是經過某路口的車輛,可以怎樣分?分一分,并表示分類結果。哪種顏色的車輛最多?哪種類型的車輛最多?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能夠在練習的過程中鞏固知識,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前三個單元的知識,鍛煉學生的運算能力、空間意識及數據分析能力。效果評價:根據不同難度的題挑選不同的學生作答,及時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收集本節(jié)課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拓展練習6. 卡卡要寫一本18 頁的練字帖,已經寫了9 頁,還剩( )頁沒有寫,接下來他要從第( )頁開始寫;牛牛寫的頁數比卡卡多一些,牛牛至少寫了( )頁。7.大長方形中的數字有( )個,正方形中的數字有( )個,圓中的數字有( )個;既在大長方形中,又在圓中,還在正方形中的數字是( )。8. 最少有多少個?最多有多少個?最少有多少個?最多有多少個?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考察的是對前三個單元的知識的靈活運用,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數學思考。效果評價:根據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課堂小結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么呢?舉例說一說:怎么計算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特征?要把一張長方形紙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圖形,可以怎樣剪?分類整理數據的方法有哪些?師:今天你的表現怎樣呢?你的好朋友表現怎樣呢,我們來回顧一下。(學生自由發(fā)言),再完成評價表。設計意圖: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是否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把握重難點。在自我評價、評價他人、交流分享的過程中,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伙伴,用客觀準確的眼光看自己,反思自己在課堂中的優(yōu)勢和不足。效果評價:根據學生的回答給與鼓勵,并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提供方法指導。課后活動綜合實踐:和爸爸、媽媽一起剪一剪下面的平面圖形并拼出自己的作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