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件(52張)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件(52張)

資源簡介

(共52張PPT)
—— 高三一輪復習 ——
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
課標要求
1.以某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例,分析該類城市發展的方向。
2.以某生態脆弱區為例,說明該類地區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以及綜合治理措施。
區域認知:掌握生態脆弱區的分布及其土地退化的表現。
綜合思維:理解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性;分析地區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針對原因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結合案例,分析資源型城市產業繁榮的區位條件、衰落原因。
人地協調觀:通過分析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想。
知識點
Knowledge points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1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
2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3
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考點一
1.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1)自然條件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條件
四大古代文明發祥地都位于北溫帶,地處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區。其共同的區位條件是:地勢平坦,熱量、水源充足,土層深厚、肥沃,便于農耕。
1.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2)不同區域對自然條件的利用存在差異
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很優越,但區域發展水平卻不高;
孟加拉國·達卡
位于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三角洲,
地勢低平,水熱充足,人口稠密,
世界上極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日本·東京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國,
多火山、地震,少平原、耕地,
世界上極為富裕的國家之一
② 有些區域雖然自然條件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依然能夠發展的很好。
1.自然條件與區域發展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3)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需要改造自然。
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發展,要求要遵循自然規律,謀求人地和諧。
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
違背自然規律,雖然在短期內能夠獲得經濟效益,終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美國大平原地區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黑風暴”,主要原因是大面積開墾中部大平原.破壞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極易遭受風蝕.
(1).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物質基礎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在不同發展階段,影響區域發展的自然資源種類不同。
在工業社會,礦產資源對區域發展影響較大。
在農業社會,土地資源對區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2.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2)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礎
2.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一種重要能源或關鍵性礦產資源的發現與開發,會使區域經濟發生根本性改變。
例如,沙特阿拉伯因盛產石油,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上富裕國家之一。
② 有的區域礦產資源貧乏,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圖瓦盧等眾多小島國,礦產資源極度缺乏,經濟發展水平低,大部分處于最不發達國家的行列。
(一)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
2.自然資源與區域發展
(3)自然資源分布及組合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有的區域不僅自然資源種類多而且數量大,對其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
例如: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煤炭、鐵礦和鋁土等礦產資源,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4)如何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是區域發展的關鍵
荷蘭與北海油田
瑞士與金融技術
有的區域盡管礦產資源豐富,但過度依賴礦產資源,也會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
有些國家礦產資源貧乏,卻并未阻礙其經濟發展。
2.試運行列車從昆明到攀枝花斷斷續續走了十多天的主要原因是(  )
A.行駛距離遠 B.列車動力差
C.地形起伏大 D.地質災害多
1.攀枝花戰略工業基地建設從全國調用所需人員,
主要依據各地(  )
A.空間距離 B.產業基礎
C.年齡結構 D.方針政策
(2023·寧德模擬)攀枝花地處川滇交界處的攀西裂谷中南段。20世紀50年代,為支援攀枝花戰略工業基地建設,從全國各地調用所需的各個部門人員,其中鋼鐵企業職工主要來自東北,公交系統來自天津,商業系統來自重慶。當重慶商業系統的職工和家屬攜帶家具抵達昆明后,轉乘的成昆鐵路試運行列車斷斷續續走了十多天才到達攀枝花。由于當地居住條件有限,露天堆放的木質家具陸續出現了爆裂現象,聲如槍響。下圖示意西南地區鐵路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B
D
3.造成木質家具陸續出現爆裂現象是由于兩地(  )
A.氣候差異 B.地形差異
C.存放差異 D.使用差異
(2023·寧德模擬)攀枝花地處川滇交界處的攀西裂谷中南段。20世紀50年代,為支援攀枝花戰略工業基地建設,從全國各地調用所需的各個部門人員,其中鋼鐵企業職工主要來自東北,公交系統來自天津,商業系統來自重慶。當重慶商業系統的職工和家屬攜帶家具抵達昆明后,轉乘的成昆鐵路試運行列車斷斷續續走了十多天才到達攀枝花。由于當地居住條件有限,露天堆放的木質家具陸續出現了爆裂現象,聲如槍響。下圖示意西南地區鐵路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A
(2023·全國甲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真題演練
埃塞俄比亞人口超過1億,農業人口約占80%,以小農戶為主,農業是經濟支柱。該國土地資源豐富,干濕季分明,絕大多數耕地只在濕季種植作物,灌溉農田比例小;工業基礎及道路、供電等設施薄弱。近年來,該國引進灌溉農機具,但推廣緩慢。下圖示意埃塞俄比亞地形。
(1)評價埃塞俄比亞發展灌溉農業的水資源條件和地形條件。
水資源條件: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多,但季節分配不均。河湖多,地表水資源較豐(東非水塔),但空間分布不均。
地形條件: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起伏大,土地坡度大,不利于灌溉。
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
考點二
(一)生態脆弱區
1.概念:指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難以恢復的地區。
生態脆弱性評價圖
2.我國生態脆弱區主要分布:
分布在干濕交替、農牧交錯、水陸交界、森林邊緣、沙漠邊緣等地區。
我國重點脆弱生態區包括北方風沙區、西北干旱區、黃土高原區、青藏高原區和西南喀斯特區。
3.我國生態脆弱區的特點:
分布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
(一)生態脆弱區
4.面臨的主要問題: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土地易退化
主要表現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蝕、土壤鹽堿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具體表現及在我國典型分布:
土地沙化
石漠化
土壤侵蝕
土壤鹽堿化
土壤肥力下降
(西北地區)
(云貴高原)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東北平原)
(二)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2.自然變動:當氣候出現冷暖、干濕變化時,就會出現農進牧退或牧進農退的現象。
范圍:北方農牧交錯帶呈帶狀分布,其東段較寬,最寬超過300千米;西段較窄,寬為100—150千米。共涉及9個省級行政區,總面積超過65萬平方千米。
1.地理位置:農區與牧區的過渡地帶,也是半濕潤地區與半干旱地區的過渡地帶。
(二)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
基本條件
氣候干旱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發展
物質條件
土質疏松
多沙質沉積物
氣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多疏松的沙質沉積物
動力條件
大風天數多且集中
接近亞洲高壓中心,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千旱的季節,
從而為風沙活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影響條件
氣候異常
氣候異常(降水量具有臨界性且變率大),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
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1)自然原因
(二)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北方農牧交錯帶土地退化的原因
(2)人為原因
過度開墾
干旱、半干旱沙質土壤地區,特別是沙漠邊緣的農業生產活動,導致土壤肥力降低后被棄耕,進而演化成沙地
過度放牧
半干旱的牧區、干旱的綠洲邊緣,牧民為取得短期利益盡可能多放牧牲畜,超載放牧導致牧草地和土壤結構被破壞、草場載畜量降低,加速草場退化和土地沙化
不合理的開采
能源缺乏地區或草原地區,人類為滿足燃料需求和增加收人,過度樵采并在草原無節制地采挖藥材、發菜等,導致植被和草場被破壞,風沙侵蝕
開礦和道路建設過程中不注重保護地表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開礦
不合理的道路建設
(三)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
1.治理原則:
2.治理措施: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構筑防護體系
以地養地
自然恢復
調整牲畜
結構和數量
控制人口過快發展
提高人口素質
首先應樹立生態脆弱區要以保護、恢復自然環境為第一要務的觀念
其次應綜合運用生物、工程、經濟、社會等措施解決問題,實現人地和諧發展
(三)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土地退化的綜合治理
2.治理措施:
措施 內容
優化土地利用結構 從土地適宜性出發,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合理利用水資源,發展集約化、高效、特色農牧業及農牧產品加工業
構筑防護體系 草地退化嚴重地區采用灌草相結合的方式,適當人工補種植物,固沙防沙;在黃土高原水蝕、風蝕嚴重地區,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以地養地,自然恢復 選擇部分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人工種植高產牧草,解決牲畜食草問題,從而使退化的草場通過休牧得以自然恢復
調整牲畜結構和數量 使退化草場牲畜數量控制在草場承載力范圍內;調整牲畜結構,降低山羊等對草場破壞嚴重的畜種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過快發展,提高人口素質 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1.下列關于紫色土壤性質描述中,寧化縣水土流失嚴重關聯性最小的是(  )
A.土質疏松,透氣性好
B.土壤礦物質含量高,略偏酸性
C.母巖物理風化強烈,土壤固結性差
D.腐殖質分解較快,土層薄
  (2023·三明模擬)圓葉決明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播種后2個月可在地表形成覆蓋層。寧化縣紫色土水土流失嚴重,當地采取“坡改梯+經濟作物(油茶)+草(圓葉決明)覆蓋”模式進行開發性精準治理,達到開發與治理有機結合的良好效果。下圖為坡式梯田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B
B
2.為較快地取得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效果,圓葉決明最佳撒播時間是(  )
A.1月 B.3月 C.6月 D.9月
3.在坡式梯田中,不適宜撒播圓葉決明防治紫色土水土流失的是(  )
A.經濟作物樹冠下外坡面
B.梯埂
C.經濟作物樹冠下坡面
D.梯坎
  (2023·三明模擬)圓葉決明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播種后2個月可在地表形成覆蓋層。寧化縣紫色土水土流失嚴重,當地采取“坡改梯+經濟作物(油茶)+草(圓葉決明)覆蓋”模式進行開發性精準治理,達到開發與治理有機結合的良好效果。下圖為坡式梯田結構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C
6.建設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主要目的是(  )
①繁殖培育固沙植物,促進荒漠化防治 ②繁殖培育觀賞植物,發展沙漠旅游業
③繁殖培育藥用植物,發展沙產業 ④提取抗病耐寒基因,豐富青藏地區作物品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春季露天苗圃栽培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  )
A.大風 B.嚴寒 C.干旱 D.雨雪
5.引種栽培失敗的荒漠植物最有可能源于(  )
A.哈薩克斯坦 B.沙特阿拉伯 C.阿根廷 D.蒙古
  (2022·海南卷)在治理吐魯番風沙的過程中,中國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克服各種困難,建設了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引種和收集荒漠區的植物,開展繁殖培育工作。除了小部分植物因氣候等原因引種栽培失敗外,目前已成功引種栽培500多種植物。完成下面小題。
真題演練
A
B
A
知識拓展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1)自然原因——基礎條件、潛在因素
因素 對水土流失產生的影響
氣候 與降水的多少和強度有關。降水越多越集中,強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蝕作用就越強,水土流失也越嚴重
地形 與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組成物質有關。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質越不穩定,越容易產生水土流失現象
植被 與植被的覆蓋率有關。植被覆蓋率越低,削減徑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嚴重
土壤 與土質的疏密程度關系密切。土質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嚴重
知識拓展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2)人為原因——主導因素
長期的人類活動,尤其是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破壞地表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問題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如下表所示:
人類活動 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過度開墾 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陡坡開荒,使地表變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過度放牧 破壞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護
過度樵采 破壞森林資源,使地表失去保護,易遭受侵蝕
開礦、開采石料、修路、 破壞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蝕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觸發機制
知識拓展
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
知識拓展
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分析
不同地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 溝谷集中區 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將所發生的水土流失狀況控制、固定住,使其不再繼續發生和惡化
生物措施 不適宜耕種的土地 主要是采取種樹種草、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植被綠化的方法進行治理
農業技術措施 耕作區 主要是應用農業生產耕作中的農業技術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種改良、塬面改造、間作輪作、套種耕作、提高復種指數等
1.壺口瀑布“濁浪翻滾”的景象反映出當時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
A.水體污染 B.生態破壞
C.資源短缺 D.全球變暖
生活在黃河壺口瀑布附近的攝影師呂先生,十幾年來通過拍攝春季桃花汛見證了黃河水從“濁浪翻滾”到“白浪滔天”的變化。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B
對點演練
2.黃河水從十幾年前的“濁浪”到如今“白浪”,說明黃土高原近年來(  )
A.氣候異常,夏季暴雨頻次降低
B.地表侵蝕加劇,地勢落差變小
C.耕地面積減少,農業收入降低
D.林草面積增大,生物多樣性增加
D
知識拓展
土地鹽堿化
1.概念: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主要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
2.主要分布:西北干旱灌溉區、華北半濕潤區
知識拓展
土地鹽堿化
土地鹽堿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 地形:地勢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地區;
氣候:氣候干旱,蒸發旺盛;
土壤:表層土壤疏松。
人為原因 不合理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導致地下水位上升;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滲漏嚴重導致地下水位上升。
土地鹽堿化的危害 ①土地生產力下降,耕地減少;②土壤板結,含鹽量高,土地肥力下降;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 治理措施 ①引淡淋鹽;②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③農田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④開挖排堿水溝;⑤鋪設暗管控制地下水位;⑥微區改土(客土);⑦化學改良土壤。 3. 土地鹽堿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024·廣西卷)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真題演練
1.據圖可知,T2~T4的( )
A.下層土壤含鹽量均高于T1
B.表層土壤含鹽量明顯低于T1
C.土壤含鹽量與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層土壤含鹽量與打孔深度負相關
D
(2024·廣西卷)在華北平原某鹽堿地,有研究小組于返鹽、積鹽現象最嚴重的季節開展“打孔灌沙”實驗:選四塊相隔不遠、性狀一致的平整樣地,對其中三塊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徑、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滿砂粒;在向四塊樣地定量漫灌后,觀測土壤含鹽量的變化情況。圖3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鹽量分布示意圖。下圖為黃河壺口瀑布位置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真題演練
2.本實驗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為了( )
①促進表層土壤水分下滲 ②提高表層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層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層土壤蒸發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3.推測本實驗開展的時間是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B
知識拓展
濕地
1.概念: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
2.分類:天然濕地——沼澤、灘涂、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 湖泊等
人工濕地:水庫、稻田等。
3.特點:
地表常年或經常有水,屬于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
4.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多樣,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山,都有較為廣泛的分布。
知識拓展
濕地
氣候:(降水)降水量較多;(氣溫)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微弱;
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暢;
土壤:凍土發育,不利于下滲;
水文:凌汛,洪水泛濫;水網密度,水量充足等。
5.濕地成因分析
知識拓展
濕地
6.濕地的生態功能:
濕地的生態功能 美稱
具有較高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生物資源 “資源寶庫”
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命搖籃”
調節氣候,美化環境 “天然空調機”
涵養水源,調蓄洪水 “天然水庫”
降解污染,凈化水體 “地球之腎”
為各種野生動物生存、棲息、繁衍提供條件 “鳥類樂園”
知識拓展
濕地
7. 濕地減少的原因:
知識拓展
濕地
8.典型濕地的保護措施:
( 2023·浙江6月選考)某城市公園引入稻魚生態系統,將原來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棧道修建成魚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圖為改造前后田埂和魚道的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真題演練
1.修建魚道的主要生態作用是(  )
A.擴大水稻播種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滲
B
2.下列地區最適合引進稻魚生態系統的是(  )
A.江南丘陵 B.黃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華北平原
A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考點三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1.資源型城市
(1)概念:通常把因大規模開采自然資源而興起,并以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
(2) 發展模式:根據資源開采與城市形成的先后順序,資源型城市的形成有兩種模式。
模式 形成 舉例
先礦后城模式 城市完全是因為資源開采而出現 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
先城后礦模式 資源開發之前城市已經存在,資源的開發加快了城市的發展 大同
(3) 主要類型
類型 煤城 鋼城 有色冶金 石油城 瓷都 森工城市
代表城市 焦作 阜新 鞍山 馬鞍山 銅陵 個舊 大慶 玉門 景德鎮 伊春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1.資源型城市
(4)生命周期
衰退期:自然資源漸趨枯竭,或市場明顯轉移,產業規模縮減,城市可能陷入蕭條。
興起期:隨著自然資源的開發,相關產業和人員集聚,城市快速成長。
繁榮期:城市主導產業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產業規模和城市規模漸趨穩定。
但如果創新路徑合適,城市可實現持續發展。
城市經濟總量最低
城市經濟總量達到最大值
城市經濟總量逐漸下降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2.資源枯竭型城市
(1)概念:城市所依托的資源,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開采殆盡,或市場對這種需資源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城市經濟發展趨于緩慢,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截至2017年,我國國務院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占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的26.3%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2.資源枯竭型城市
(2)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問題 原因 影響
產業結構單一 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非可再生資源,對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充分 應對市場波動能力差
資源綜合利用率較低 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資源利用率較低在很大程度上對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產生負面影響
資源枯竭 對非可再生資源的長期開發 主導產業衰落,經濟增長緩慢,失業人口增多
環境污染 生態破壞 資源開發過程中缺少對環境的保護 高新技術產業等其他新興產業對環境質量要求高,不愿入駐,造成區域經濟活力不足
可能誘發 地質災害 礦產資源開發對原有地形地貌破壞明顯,可能誘發山體開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 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2.資源枯竭型城市
(3)應對措施
角度 措施
產業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產業,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改造傳統產業,鼓勵和引進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
科技 發展科技和教育,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深加工程度;注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為企業改造和轉型提供技術支持
基礎 設施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升級市政服務設施,改善城市營商環境
資源 尋求替代資源,或引進資源,緩解資源短缺狀況
政策 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加大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支持力度
環境 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3.河南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
(1) 地理位置
焦作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的西北部,北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具有承東啟西、通達南北的宏觀區位優勢,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的戰略支撐點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地理位置優越。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3.河南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
(2)開發條件評價
開發條件 具體內容
資源條件
市場條件
交通條件
水源條件
①煤炭資源儲量豐富;②煤炭資源分布范圍廣;③煤質優良,是全國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④開采條件好
①市場廣闊;②我國能源以煤炭為主;③我國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加
①位置適中,焦作市地處我國中部地區,距離我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地較近,輸煤、輸電的距離都不遠;②交通便利,區內鐵路主要有焦柳鐵路、新月鐵路、鄭焦城際鐵路等,同時通過區內鐵路還可以同京廣鐵路連在一起
南臨黃河,水源條件較好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3.河南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
(3)產業發展
19世紀末 大規模開采煤礦,修建鐵路,聚落因煤而興
1956年建市 是全國優質無煙煤生產基地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
形成了以煤炭為基礎的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力工業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煤炭資源枯竭,相關企業虧損嚴重,經濟連年下降,還面臨城市基礎設施落后、采煤遺留的各類環境破壞等問題
(一)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發展
3.河南焦作市以煤炭為基礎的產業興衰
(4)衰落的原因
①對資源依賴性強且煤礦衰竭,產業結構單一
②失業人員增多,社會矛盾突出
③城市基礎設施落后
④生態環境惡化
1.該區域發展煤、氣及相關產業最大的限制性因素是(  )
A.原料 B.水源 C.勞動力 D.市場
2.推測榆林市目前所處的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階段是(  )
A.興起期 B.繁榮期
C.衰退期 D.新生期
  榆林位于中國陜西省的最北部,處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榆林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陜甘寧氣田。榆林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此外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堿淖、西峰寺等旅游景點云集。該地以煤炭和天然氣加工為主的產業規模不斷穩定并成型。如圖示意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及該地區逐漸形成現有的發展模式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B
B
3.為做到未雨綢繆,榆林市未來產業發展的可行性措施有(  )
①大力發展旅游業,培育多元化產業
②關停現有煤炭企業,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
③延長產業鏈,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價值
④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化商品糧基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榆林位于中國陜西省的最北部,處于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榆林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陜甘寧氣田。榆林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此外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堿淖、西峰寺等旅游景點云集。該地以煤炭和天然氣加工為主的產業規模不斷穩定并成型。如圖示意資源型城市生命周期及該地區逐漸形成現有的發展模式完成下面小題。
對點演練
A
(2021·山東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真題演練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國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稱。近年來,大同市多措并舉,實現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轉型。在此過程中,大同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把太陽能、風能、煤炭資源富集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打造“新能源產業之都”,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自2017年以來,大同市相繼建設能源改革科技創新產業園和新能源產業城,培育和發展氫能與燃料電池先導、儲能蓄能、新能源汽車裝備制造、光伏全產業鏈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五大產業集群。下圖示意大同市新能源產業鏈。
(1)分析發展新能源產業對大同市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
改變以煤炭為主的產業結構,構建以新能源為基礎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的多樣化;有助于提升科研能力,產業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促使產業綠色、低碳、可循環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源市| 梁山县| 灵宝市| 平南县| 恭城| 夏邑县| 金沙县| 普兰店市| 大渡口区| 崇左市| 正镶白旗| 瓦房店市| 凉城县| 涿鹿县| 原平市| 莲花县| 远安县| 岳阳市| 鹤岗市| 赤水市| 嵊泗县| 阳山县| 永昌县| 常州市| 大埔县| 望谟县| 绥宁县| 永兴县| 五原县| 乌鲁木齐市| 时尚| 息烽县| 长沙市| 镶黄旗| 聂荣县| 苍南县| 安化县| 泸溪县| 蓬安县| 岳池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