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2 詩評寫作技法指導-【同步作文課】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單元寫作深度指導(統編版選必下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2 詩評寫作技法指導-【同步作文課】2023-2024學年高二語文單元寫作深度指導(統編版選必下冊)

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學寫詩評
詩評寫作技法指導
(技法指導+單元作文+高考鏈接)
教材任務分析
選擇本單元所學的一首詩歌,或拓展閱讀下面所列古代詩詞,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鑒賞文章。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發現作者獨特
的藝術創造,分析自己閱讀欣賞獲得的審美體驗。在此基礎上,全班合作,編一本
《古典詩詞鑒賞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編排,如體式、題材、時代、風格流派等。
①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②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③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④劉克莊《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⑤王實甫《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
詩評寫作技法指導
一、典例研習·技法提煉
技法提煉一 辨體裁,析題材,情景結合
典例一:
《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秋天,
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
“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詩藪》)。
全詩寫登高所覽之景,雄渾蒼莽;在闊大雄健的氣象之中,滲透著一股勃郁之氣。通篇語
言凝練,聲調鏗鏘,氣韻流轉,對仗工整。抒寫詩人內心郁結不舒的愛國情感和羈旅愁
思,悲憤而不過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藝術上是很見功力的。——《評杜甫的<登高>》
【點撥】本段評論主要表現了詩歌的哪些方面
對點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這篇評論,簡潔明快,“《登高》是杜甫詩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詩”明確
指出這首詩歌的體裁是七言律詩,“是詩人流寓夔州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指出詩
歌的題材是登高懷遠的羈旅思鄉詩。
技法提煉二 品詞語,賞語言,敘議結合
典例二:
詞人如此“尋尋覓覓”到底是在尋找什么呢 是在尋找逝去的青春年華,還是在尋
找流亡以前夫唱婦隨的美滿生活,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我們不得而知。但詞人“尋尋
覓覓”中的那種孤寂空虛卻真實可感:她在孤寂空虛中總想抓住點什么,結果什么也沒
抓住,一切仍然歸于孤寂空虛。“尋尋覓覓”四字,頓頓挫挫,情附于形,恰當地渲染了
情境;如果僅用“尋覓”二字就顯得單薄,無此效果。詞人在“尋覓”一番后,什么也沒
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 ——《評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
覓)>》
【點撥】本段評論主要從哪個方面入手進行展開的
對點評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這篇評論,指出了《聲聲慢(尋尋覓覓)》這首詞的語言特點,恰當地評析了本
首詞的語言風格。
 
技法提煉三 抓節奏,悟情感,引述結合
典例三:
詩歌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騰入海,一去不復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
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
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
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
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
值,也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
本詩詩句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
里。通篇以七言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
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
放而不流易。
——《評李白的<將進酒>》
【點撥】本段評論主要從哪個方面入手進行展開的
對點評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本段評論,從詩歌語言節奏以及表達技巧等方面對詩歌進行了鑒賞評述,并分
析了詩歌表現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
二、范文鑒賞·亮點體悟
下面是對王維的《山居秋暝》的賞析文章,認真閱讀這篇文章,仔細分析文章在
鑒賞詩歌方面的亮點,然后與同學交流。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賞析例文】
一首隱居者的戀歌
——評王維的《山居秋暝》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1),它唱出了隱
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
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
然畫卷。其清新、寧靜、空曠、淡遠之境(4)如在眼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
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于此是何等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
詩人的喜愛之情。(2)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
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
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
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婉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
一下,一靜一動,動靜結合,靜中有動,動中有靜(3),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
動。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遠的秋色(4)晚景圖,還
呈現出山水畫難以表現出的動態美、聲音美,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
“詩中有畫”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
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
夫”活動的畫面。詩人采用了襯托的寫法,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出山林的“空”和
“靜”, 增添了詩的情趣和意味,激發了讀者的興趣和聯想。(3)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
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
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
便是漁夫要趁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
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凈得多。這些細節無不
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兒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做了有力的
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
佳,愿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
不可久留!”的詩意反其意而用之,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正如詩人在《青溪》所
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語言恬淡、清新,韻味悠長,含蓄雋永(4)。畫山繡水,繪出了
一幅恬靜、明凈、淡遠、空曠的秋景圖(4),于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
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鑒賞提示:
亮點 1:明確詩體、題材
  《山居秋暝》從體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詩;從題材上看是山水田園詩。
亮點 2:評價詩的情感
  《山居秋暝》表現了王維的閑適,抒發了他對山水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亮點 3:賞析其技法
①動靜結合: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②襯托:以動寫靜,更襯出山林的“空”和“靜”。
亮點 4:品味語言、創設的意境
①語言:恬淡、清新,韻味悠長,含蓄雋永。
②意境:清新、空曠、淡遠、恬靜、明凈。
三、素養實踐·妙筆生花
(一)微寫作
請就《春日憶李白》的頸聯寫一段賞析文字,150 字左右。
春日憶李白(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參考示例: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這里,杜甫將詩意一轉,寫了各自所在之地的景色。
這一聯以景寫情,景語即情語。“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
漫游的江浙一帶地方。意思是說,(我)在渭北獨對著這無語的春之綠樹,(你)在江東遠
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其中,“春樹”“暮云”兩個意象,在古代詩
歌中,主要表現了深重的離情之感,別后之思。所以,有人評價說“寫景而離情自見”。
(二)單元作文(單元研習任務四)
選擇本單元所學的一首詩歌,或拓展閱讀下面所列古代詩詞,寫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鑒賞文章。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發現作者
獨特的藝術創造,分析自己閱讀欣賞獲得的審美體驗。在此基礎上,全班合作,編一
本《古典詩詞鑒賞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編排,如體式、題材、時代、風格流派
等。
①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②周邦彥《蘇幕遮》(燎沉香)
③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④劉克莊《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⑤王實甫《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
【寫作指導】
可從語言、構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選擇一兩個角度,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分
析自己閱讀欣賞所獲得的審美體驗。要明確目標,針對作品的哪個方面來評論。要談出
自己的想法。
【參考例文】
01 《青玉案·元夕》賞析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
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
在,燈火闌珊處。
此詞的上闋主要寫元宵節的夜晚,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吹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
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
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
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寫民間藝人
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
“寶”、“雕”、“鳳”、“玉”,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
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
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行走
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
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
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
方,未曾離去!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
篆。到末幅煞拍,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
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
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
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
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
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
就上毫不遜色。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
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
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
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02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賞析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
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這首《菩薩蠻》詞以精致的構思,精美的語言,寫閨中思婦獨處的情懷,刻畫出
一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詞作首句“小山重疊金明滅”頗晦澀難解,有認為是寫室內屏風的,有認為是寫
女子眉妝的,還有解為是寫女子發髻的,歧義紛紛。因此學者往往給予特別關注,解
讀評鑒,發掘之深,體會之細,分析之精,可謂字無剩義,甚至遠遠超出作者寫作歌
詞時主觀上所欲表現的內容意蘊。次句寫閨中思婦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亂如云的鬢
發,在如雪的面龐上飄動。三、四句寫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動:懶懶地打扮,慢慢地梳
洗。其中的“懶”字和“遲”字,生動地體現了女主人公的惆悵倦怠之情態。
過片兩句承接上片寫妝扮的具體情形:簪花時,置放前后雙鏡,非常細致、講
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輝映,更覺人面如花,嬌俏艷麗。此處寫女主人公的“細致”
“認真”,與前面的“懶”“遲”,真實地反映了她內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無人
欣賞,而懶起遲妝,但少婦的愛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進行細致妝扮。最后兩句寫她更
換衣服時,忽然看見上面繡有的雙雙鷓鴣,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
全篇內容是寫一個女子早晨自嬌臥未醒,宿妝已殘而懶起梳妝,而妝畢簪花照
鏡,而穿上新羅襦之 過程。結構亦循此次序作直線型之描敘,極清晰明了。此詞寫閨
怨之情,卻不著一字點破,而是通過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動作、服飾,讓讀者由
此去窺視其內心的隱秘。尤其是詞的末二句“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不僅充分
體現了溫庭筠詞密麗濃艷的風格,而且以詠物襯人情,更見蘊藉。
在格律上,詞作采用了仄韻和平韻交錯變換的調式來表現曲折細膩的思想感情,
而“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二句,不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個響
亮的去聲字:“照”“后”“鏡”“面”“映”,置于換頭之處,吟唱時,就更加顯
得跌宕飛動,抑揚頓挫。
03 感物思人——杜甫《蜀相》賞析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
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
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首聯是說,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盛繁密的地方。
  開頭一句,以問引起。祠堂何處 錦官城外,數里之遙,遠遠望去,早見翠柏成林,好
一片郁郁蔥蔥,氣象不凡——那就是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首聯,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而兩句又一問一答,自開自合。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頷聯是說,碧草階下青草自綠,樹上黃鸝徒
然發出好聽的聲音。
  接下去,杜甫便寫到映階草碧,隔葉禽鳴。且說杜甫一路風塵,流落西南,在錦城定
居之后大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謁武侯祠。“丞相祠堂何處尋 ”從寫法上說,是開門見
山,更不迂曲;從心情說,祠堂何處 向往久矣!當日這位老詩人,懷著一腔崇仰傾慕之情,
問路尋途,奔到了祠堂之地——他既到之后,一不觀賞巍巍殿宇,二不瞻仰凜凜塑像,他
“首先”注意的卻是階前的碧草,葉外的黃鸝!這是什么情理
  要知道,杜甫此行,不純粹是旅游。入祠以后,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他和普通人
一樣,自然也是看過了的。不過到他寫詩之時,他感情上要寫的絕不是這些形跡的外觀,
他要寫的是內心的感受。
  事實上,他正是看完了殿宇之巍巍,塑像之凜凜,才使得他百感中來,萬端交集,然后
才越發覺察到滿園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難言;才越發感受到數聲嚦嚦黃鸝,荒涼之境無
限。在這里,你才看到一位老詩人,獨自一個,滿懷心事。徘徊瞻眺于武侯祠之間。
  沒有這一聯兩句,詩人何往 詩人安在 只因有了這一聯兩句,才使后來的詩句更為
精彩。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頸聯是說,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
諸葛亮輔助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終不渝;一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方面是付托之重,一
方面是圖報之誠;這一切,杜甫不知想過了幾千百回,只是到面對著古廟荒庭,這才寫出
了諸葛亮的心境,字字千鈞之重。莫說古人只講一個“士為知己者死”,難道詩人所理
解的天下之計,果真是指“劉氏子孫萬世皇基”不成 老臣之心,豈不也懷著華夏河山,
蒼生水火 一生志業,六出祁山,五丈原頭。秋風瑟瑟,巨星隕落,百姓失聲……想到此
間,詩人杜甫,不禁淚滿襟袖,老淚縱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尾聯是說,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
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淚滿衣襟。
  有人問: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英雄,所指何人 答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為國為民,
大智大勇者是也。在這里切莫做“躍馬橫槍”“拿刀動斧”之類的簡單解釋。杜甫一
生,許身社稷,志在匡國,也是英雄之人,所以說,此句也包含詩人自己。最后兩句,道出
天下失意英雄的同感。
  當然,杜甫又絕不是單指個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當世的良相之
才。他之所懷者大,所感者深,正是由于這個緣故,這首詩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才會成為千古絕唱,那絕不是偶然的!
四、高考鏈接·文學短評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匠心,學習欣賞時應當重點
關注,細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運用比興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淵明《歸
田園居(其一)》用白描呈現日常生活畫面,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用瑰麗的想象
表現夢境,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等。
請從本單元選擇一首詩詞,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寫一則 800字左右的文學短
評。
【實例參考】
01 淺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樂描寫【1】
①音樂本是無形之物,很難用語言文字直接描寫。因為它那飄忽即逝的音響、旋
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現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難于言傳
的。詩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樂修養和駕馭語言藝術的厚實功力,使他筆下生花,成
功地寫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筆下,那復雜多變的琵琶聲,被描繪得
層次豐富、音色分明。
②詩人描繪音樂的比喻手法、以聲傳情以及將人物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以推動
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是音樂描寫中的亮點。
③在詩中的音樂描寫中,詩人多方設喻,以表現琵琶曲中復雜、細微的音響變
化。用許多有形象、新鮮、貼切的比喻來描寫極難用語言摹寫的美妙樂聲,給讀者留
下了十分深刻和具體的印象。如以人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的聲音作比,以驟降的“急
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小女兒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
大珠小珠灑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調,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
流”比喻樂聲流動的婉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
喻樂聲暫時休止后又驟然響起,以“裂帛”聲比喻四弦齊拔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
非凡。在妙語聯翩中賦予抽象的音樂以生動形象、具體之感,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
境。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2】
④音樂描寫,做到了以聲傳情,聲情交融。把音樂與演奏者的身世之悲、聽者
(詩人)的主觀感受結合在一起來寫,大大加深了讀者對樂曲內容及其內在情韻的體
驗。如果說琵琶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隨著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
的流露漸趨明朗。在千變萬化的曲調旋律中,詩人仍然意在表現人物的感情。整個演
奏過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訴;或圓潤流美,鶯歌玉轉;或高亢明快,鐵騎交鋒,
【3】無不生動地傳達出演奏者內心深處浪濤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織著她對人生諸般
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僅如此,音樂又將人物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推動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
琵琶女身世飄零的命運,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擊、貶謫偏遠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
由于命運的相似,兩個萍水相逢的藝術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識”的共鳴中,一個重彈,一個重聽。詩末六句更是寫出了悲凄的樂曲,聲聲扣人心
扉,滿座皆泣,尤以詩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淚濕青衫,難以自已。聲聲樂曲、滴滴
淚水,將兩位藝術家對人生、社會的一腔激憤不平盡情宣泄,長詩就在這濃重的感傷
氣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⑥總的來說,《琵瑟行》的音樂描寫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一個典范的存在。它的
創作手法,它表現詩人情感與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結合,它的對音樂的透徹的理解,對
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文學創作都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6】
3.亮點評析
【1】題目以小見大,極好地處理了文學短評中“點”與“面”的關系。《琵琶
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其細密的結構、清晰的層次,還是曲折動人的
情節,無不為后人所稱道。本文著重選取了音樂描寫這一方面,足以體現作者選點的
精心獨到。
【2】從原文中舉出實例,“敘”“議”有機結合。
【3】語言表達準確、簡潔,有一定的文采,適當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語句。
【4】選擇恰當的評析角度對作品進行點評。第③段從藝術手法的角度點評,第
④段從情感的角度點評,第⑤段從故事情節的角度和人物命運的角度進行點評,注意
了點評角度的層次性和針對性。
【5】③④⑤段從分析原文中音樂描寫的具體內容入手,分別分析了音樂描寫中
的比喻手法、以聲傳情和將人物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以推動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的
描寫亮點,做到了“敘”“議”有機結合。
【6】采用文學評論的“總一分一總”的基本結構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學短評
的總綱,③④⑤段開頭畫線句子是分條論述,第⑥段是對整篇文章的總結。
結語:本篇文學短評有如下亮點:
一是精心選點,以小見大;
二是切口雖小,挖掘頗深;
三是論據充分,評論深刻。
同時能夠做到“敘”“議”有機結合,是一篇規范的、有深度的、有見解的文學
短評。
02 淺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樂描寫
①音樂本是無形之物,很難用語言文字直接描寫。因為它那飄忽即逝的音響、旋
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現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難于言傳
的。詩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樂修養和駕馭語言藝術的厚實功力,使他筆下生花,成
功地寫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筆下,那復雜多變的琵琶聲,被描繪得
層次豐富、音色分明。
②詩人描繪音樂的比喻手法、以聲傳情以及將人物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以推動
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是音樂描寫中的亮點。
③在詩中的音樂描寫中,詩人多方設喻,以表現琵瑟曲中復雜、 細微的音響變
化。用許多有形象、新鮮、貼切的比喻來描寫極難用語言摹寫的美妙樂聲,給讀者留
下了十分深刻和具體的印象。如以人們在生活中可以聽到的聲音作比,以驟降的“急
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小女兒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大
珠小珠灑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調,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 “泉流”
比喻樂聲流動的婉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樂
聲暫時休止后又驟然響起,以“裂帛”聲比喻四弦齊拔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非
凡。在妙語聯翩中賦予抽象的音樂以生動形象、具體之感,使人如聞其聲,如臨其
境。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現得淋漓盡致。
④音樂描寫,做到了以聲傳情,聲情交融。把音樂與演奏者的身世之悲、聽者(詩
人)的主觀感受結合在一起來寫,大大加深了讀者對樂曲內容及其內在情韻的體驗。如
果說琵琵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隨著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
漸趨明朗。在千變萬化的曲調旋律中,詩人仍然意在表現人物的感情。整個演奏過
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訴;或圓潤流美,鶯歌玉轉;或高亢明快,鐵騎交鋒,無不生
動地傳達出演奏者內心深處浪濤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織著她對人生諸般滋味的深切
感受。學習目標 技法指導 素材積昧 單元實練
⑤不僅如此,音樂又將人物的往事與現實聯系起來,推動故事情節向縱深發展。
琵琶女身世飄零的命運,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擊、貶謫偏遠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
由于命運的相似,兩個萍水相逢的藝術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識”的共鳴中,一個重彈,一個重聽。詩末六句更是寫出了悲凄的樂曲,聲聲扣人心
扉,滿座皆泣,尤以詩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淚濕青衫,難以自已。聲聲樂曲、滴滴
淚水,將兩位藝術家對人生、社會的一腔激憤不平盡情宣泄,長詩就在這濃重的感傷
氣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⑥總的來說,《琵瑟行》的音樂描寫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是一個典范的存在。它的
創作手法,它表現詩人情感與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結合,它的對音樂的透徹的理解,對
我們現在和將來的文學創作都會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03《歸園田居》(其一),田園生活描寫點評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
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
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
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
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致,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
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
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
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
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征,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
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
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
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
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
免太強調、太吃力。
這八句善用白描手法描寫歸隱之后的生活,好像詩人帶著我們在他的田園里參觀
一番,他指東道西地向我們一一介紹:田畝、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狗
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經詩人點化,都添了無窮的情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夏津县| 开远市| 安平县| 衡山县| 遵义县| 安远县| 海林市| 扶绥县| 曲沃县| 巴彦淖尔市| 漳州市| 花垣县| 邛崃市| 会理县| 吉水县| 老河口市| 咸阳市| 许昌县| 罗山县| 塘沽区| 共和县| 宁陵县| 普陀区| 南华县| 崇明县| 惠东县| 山西省| 乐陵市| 永平县| 枣强县| 海盐县| 禹州市| 天祝| 绥化市| 巴东县| 新乡县| 谷城县| 抚顺县| 措美县| 永丰县| 娄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