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科學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八顆行星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目標:太陽系有八顆行星,它們在其特定的軌道上繞太陽運轉。 2科學探究目標: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對位置關系模型。 3科學態度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事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太陽系中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并可以逐漸被人們認識。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按一定比例對數據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用材料建立行星相對位置關系模型。 教學難點:初步認識和采用科學建模的方法,幫助我們更方便、準確地了解事物,發現規律。教學過程一、聚焦 1.課件出示太陽系示意圖。提出問題:太陽系的八顆行星有哪些? 2.聚焦問題:請關注圖中這幾句話(右圖):“本圖不代表天體大小和距離的實際比例關系。”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探索 1.閱讀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表 (1)出示八顆行星的基本數據表,提問“我們能從數據表中得到哪些信息 ” (2)我們能得到八顆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已經八顆行星的赤道直徑。 2.探究:給八顆行星排序 (1)方法1:按離太陽的遠近排序。閱讀數據,進行排序,填寫學習記錄單。 (2)小結:八顆行星按照和太陽的距離由近到遠排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水星由于距離太陽最近,也是公轉最快的行星,同理海王星是公轉最慢的行星。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方法2:按直徑大小排序。出示學習任務單,學生將排序結果填寫在表上。 (4)小結。 三、建立行星的位置關系模型 1.如何更加直觀的體現八顆行星之間的距離關系? 2.引導:我們要怎樣才能讓建模結果接近真實比例呢?(將數據進行等比例縮小),如何做到“等比例”呢?(所有數據同時將小數點移動相同的位數)。對照科學數據,確定紙帶上行星的位置。 3.探究:科學建模活動 1.播放視頻指導 2.行星直徑大小經過等比例縮小后是怎樣的情況,能否在紙帶上呈現?(提示:行星直徑大小差異過大,無法在紙帶上呈現真實比例情況,只需用圓圈或圓點表示,再寫上名稱。) 將表中行星離太陽的距離數據等比例縮小。 3.根據縮小后的數據,用不同顏色的筆將8顆行星的位置標示到準備好的紙帶上。(請學生觀看“實驗指導視頻”,參考視頻中的方法進行建模活動。) 4.觀察模型,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全班制作的八顆行星位置模型,你有什么認識或問題? 5.小結:八顆行星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 四.拓展 1.木星是體積最大的行星,在天空中很容易辨認。 2.請觀看拓展視頻,了解關于木星的知識。 3.課后手機木星的相關資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