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小學科學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什么是能量教學目標1.科學觀念:知道能量能夠使物體工作或運動;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它們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 2.科學思維:通過觀察、分析生活中有關能量的具體事例,認識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位于高處或發生形變的物體具有勢能。 3.探究實踐:能夠探究、分析、描述具體情境中動能和勢能的具體表現;探究能量有大小。 4.態度責任:認識到能量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產生研究能量的興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認識能量的作用,描述生活中的動能和勢能。 教學難點: 理解能量能使物體工作或運動。教學過程一、觀察生活現象,認識能量 1.談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時刻充滿著繁忙與精彩。 2.播放視頻:動車組列車、風箏、熱氣球。 3.討論: (1)這些物體是靠什么工作或運動的? (2)為什么有了風、電和熱空氣,就能讓這些物體工作或運動?(能量) 4.歸納:能量使物體工作或運動。 5.出示圖片(彈吉他、踢足球),討論:這些物體有能量的存在嗎?為什么? 6.討論:你是怎么判斷這些物體有能量呢? 7.匯報,歸納:能量看不見,卻能感覺到它。只要有移動、冷卻、生長、發光或發聲等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8.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工作或運動,也需要能量? 【意圖解析】通過生活常見現象,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經驗進行探討交流,分析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認識到能量使物體工作或運動,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能量的描述性定義,既能量雖然看不見,但是因為能量在物體工作、運動中起作用,所以能通過各種現象感知能量的存在。 二、做撞棋游戲,體驗動能 1.談話: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撞棋游戲感知能量,進一步感知能量的存在。 2.出示實驗圖片,提出游戲規則:把A棋子彈向B棋子,看誰能使B棋子移動的距離更遠。 3.播放演示實驗視頻。 4.出示思考題: (1)棋子為什么會移動?(2)是誰在起作用?(3)什么情況下B棋子運動的距離更遠? 5.學生分組游戲、觀察與思考。 6.師生討論與分析: (1)描述現象:手指彈A棋子,使A棋子移動;A棋子碰撞到B棋子,使B棋子移動。 (2)分析原因:棋子發生移動是因為有能量在傳遞。 (3)小結并提出概念: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作動能。 (4)對比分析:當用力彈A棋子時,A棋子撞向B棋子的速度就越快,B棋子就被彈得越遠。 (5)得出結論:棋子運動的速度越快,動能就越大,棋子移動的距離越遠。 (6)深入分析:當它們靜止下來,還具有動能嗎?(沒有) 7.出示圖片(泥石流、龍卷風、撞擊保齡球、錢塘江大潮),討論:這些事物具有動能嗎,分別表現在哪里? (1)小組合作,及時記錄發現。 (2)交流討論結果:大家好,我們小組認為…… (3)相互補充,及時完善觀點并修改記錄。 【意圖解析】教師引導用游戲來感知動能,學生通過觀察A、B棋子的運動,分析能量在手與棋子,以及棋子與棋子之間的傳遞,據此來理解動能的概念。并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動能與速度之間存在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例舉、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存在動能的具體表現,豐富學生對動能的認知。 三、小球反彈實驗,體驗勢能 思考: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靜止的物體不具有動能,那么它們會具備其他能量嗎? 2.出示圖片(拉開的弓、準備跳水的跳板運動員),交流:你認為這把弓、這位運動員具有能量嗎? 3.出示一個皮球,談話:讓我們繼續來做一個小球反彈實驗。 4.出示實驗要求:讓球從不同的高度落下,比較球的反彈高度。 5.播放演示實驗視頻。 6.出示思考題: (1)手動開后,小球為什么會下落?是誰在起作用?(2)小球為什么會反彈?是誰在起作用?(3)讓球從不同高度落下,什么情況下小球反彈的高度會更高?說明了什么? 7.出示實驗記錄表: 下落高度(米)反彈高度(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最高高度10.5我的發現: 8.學生實驗,完成觀察記錄。 9.交流匯報: (1)分析現象:位于高處的小球具有能量,手松開后能量釋放;發生形變后的小球具有能量,于是發生反彈。 (2)小結并提出概念:位于高處的物體、發生形變的物體都具有能量,這種“儲存”起來的能量,只有釋放后才能顯現,這種能量叫勢能。 (3)對比分析:從不同高度下落的小球,反彈高度不同,這是與小球下落的高度與形變的程度有關。 10.出示圖片(拉開的弓、準備跳水的跳板運動員),討論:現在你認為這把弓、這位運動員具有能量嗎?(勢能)它們的勢能又分別體現在哪里? 11. 出示圖片(拉伸橡皮筋,壓縮彈簧),提問:這些物體具有勢能嗎,分別表現在哪里? (1)學生動手體驗,記錄實驗發現。 (2)交流匯報:我們小組認為…… (3)深入分析:當手松開,皮筋和彈簧“儲存”的勢能得到釋放,它們會發生什么變化? 12.討論:說一說生活中還看到哪些物體具有勢能? 13. 講解: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是能量的兩種基本形式。 【意圖解析】從物理學角度來說,物體的勢能有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物體從高處下落或發生形變時,有勢能和動能的轉化過程。對于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知道動能和勢能都是機械,能對這些科學現象有模糊的感受到即可,無需分析得過于深入。本環節的教學方式與上一環節相似,學生通過小球反彈實驗認識勢能,并探討得出勢能的大小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以及形變程度有關系。 四、復習鞏固,總結全課 1.交流: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是能量”,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獲? 2.談話:能量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機械能,物體還具有哪些其他形式的能量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意圖解析】用思維導圖整理所學內容,既是對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檢驗,也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途徑。本環節還秉持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科學的興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