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它們去哪里了》說課一、說教材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這課是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在上節課《觀察一瓶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通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把食用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生變化嗎?食用鹽、紅糖和小石子會發生什么變化?鹽、糖、小石子遇到水是不是真的會不見了?2.探究活動;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3.研討交流。通過觀察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二、說實驗器材一瓶清水、3個透明杯子、三條攪拌棒、食鹽、紅糖、小石子、毛巾、回收杯、放大鏡、溫度計、4培養皿、勺子。三、說實驗原理物體在水中的溶解四、說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2方法與過程(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4、教學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五、說實驗內容及過程1、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把食用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生變化嗎?食用鹽、紅糖和小石子會發生什么變化?鹽、糖、小石子遇到水是不是真的會不見了?進行假設:(1)鹽遇到水,鹽不見了或看得見。(2)糖遇到水,糖不見了或看得見。(3)小石子遇到水,小石子不見了或看得見。3、實驗設計:第一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紅糖、小石子。第二把食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充分攪拌4、進行實驗:(1)講放大鏡的使用方法。(2)探索鹽放入水中的變化演示實驗:鹽放在水中第一步,我們拿一個干凈的杯子,在里面倒進半杯水。第二步,我們把鹽輕放入水里。第三步,我們用玻璃棒攪拌。注意攪拌的時候要順著一個方向攪拌,玻璃棒盡量不要碰到杯壁。第四步,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3)探究紅糖、小石子是否會溶解第一:老師拿出紅糖、小石子引導學生猜測把它們放入水中是否會溶解。第二:老師引導學生按照剛才探究鹽的4個步驟進行實驗。5、分析結果:放入水中后的變化鹽 越變越小,最后看不見;水沒有變色,透明紅糖 越變越小,最后看不見;水變紅色,透明小石子 石子大小沒變,沉到水底;水沒變化 6、進行匯報、交流:六、創新之處1、把塊狀的紅糖進行研磨成粉末狀,這樣紅糖在水中溶解的較快,實驗效果較好。2、把常溫的清水換成溫度較高的清水,這樣紅糖溶解的速度快。七、探究與體驗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溶解是物體的一種特征鼓勵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他們研究的欲望。同時初步讓學生認識溶解的現象。發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的能力。讓學生把學到的放大鏡的使用方法以及攪拌的方法用在實驗觀察中,同時學會用剛學的科學名詞“溶解”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八、教學反思與評價一個完美的科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學生自己發現可研究的對象,提出問題,進行假設,擬定實驗計劃,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并進行匯報、交流”。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究活動。但是,真正做到這一步,需要一個能力形成的過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無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說教師失去了應有的指導作用,是“有量無質”的探究活動。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