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教學分析】《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是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的第一課教學內容。本課主要包括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和啟蒙運動四大塊內容,教材敘述內容所涉史事多、理論含量高、時間跨度大、空間范圍廣,但教材內容的核心線索也比較清晰。第一條核心線索是關于人從宗教和王權專制枷鎖中如何一步步解放出來,主要涉及到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的思想訴求;第二條核心線索是關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與啟蒙運動之間的邏輯關系,主要包括這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所產生的交互效應。本節內容上承《中古時期的世界》和《走向整體的世界》,下接《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從橫向而言,將歐洲近代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進程與同時期經濟發展歷程結合起來,其中重點是要能夠理解新航路背后所反映的歐洲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是歐洲思想解放運動萌發的根本原因。從縱向而言,要知道中古時期對古典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是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前提,又要整體把握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發展邏輯,理解啟蒙運動是在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學的影響之下“應運而生”,還要在此基礎上建構人文主義與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系,初步認識到“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學情分析】初中階段主題式學習,淡化時代的轉型移步和思想的起承轉合,導致學生對14—18世紀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邏輯模糊。此外,本課時空跨度大,概念多,術語多,內容多,這“一大三多”無疑是學生理解本課內容的障礙。但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思維已經基本成熟,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均有所發展,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究有一定深度的問題,這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學習完成本課學習任務的基礎。因本課涉及較多歷史圖片,學生學習興趣較為濃厚。【教學目標】本課內容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是:通過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淵源,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實現。可見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和啟蒙運動的相關史實是理解西方人文主義和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聯系的前提和基礎。根據課標的這些要求及教科書的敘述,本課的目標包括:1.通過了解文藝復興運動萌發的歷史背景,感受中世紀和近代歐洲社會的分野和關聯。2.綜合使用文獻資料、實物遺存等歷史資料,能夠認識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家、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體悟思想家關注人生、追求解放的人文情懷。3.在時空推進中,能夠建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與啟蒙運動之間的相互關聯,認識到啟蒙運動是“應運而生”。4.通過經典史料的閱讀和圖表的分析,能夠整體把握啟蒙思想的內在邏輯,理解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教學重點】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訴求和內在邏輯。思想家的思想自成體系,與時代背景緊密聯系。理清思想解放運動理路、建構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關系的前提是認識人文主義者、宗教改革家和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教學難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和啟蒙運動的起承轉合。建構關聯需要整體把握這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的背景、內容與影響。引導學生在長時段尺度下、從抽象觀點中理解思想史的脈絡。【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觀察《哲學和自由七藝》。該圖創作于1180年,反映的是中世紀歐洲社會對起源于古希臘、羅馬時期自由七藝的理解。材料1:——【德】赫拉德:《哲學與自由七藝》,《喜樂花園》,1180思考:七藝起源于古希臘時期,成型于古羅馬時期,在中世紀時期得以傳承,反映了古代與中世紀歐洲文化傳統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系?居于中心的女神手拿飄帶,其飄帶上繪有“所有的智慧源于上帝”的字樣,這說明了中世紀歐洲文化教育怎樣的特點?設計意圖:利用圖片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問題意識;深化學生對中世紀歐洲社會教權至上和文化傳承的認識,并為理解文藝復興的萌發作鋪設。二、學習任務1.學習任務一:為什么佛羅倫薩能夠萌發新的現象,成為文藝復興的搖籃?情境呈現:認識特定時空下的佛羅倫薩。材料2:——朱龍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起源與模式》,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問題設計:概括佛羅倫薩羊毛紡織業發展特征。結合教材,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佛羅倫薩市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教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羊毛紡織業生產程序背后所體現的佛羅倫薩社會經濟發展概況,在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是文藝復興產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礎之上,建構經濟發展和新文化滋生的內在關聯,提高對歷史的解釋能力。材料3:羅馬帝國時期所建成的斗獸場問題設計:試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分析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人文主義者之所以能夠恢復和學習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原因。教學設計意圖:要求學生運用時空觀念來認識14世紀古希臘、羅馬文化之所以能夠復興的歷史背景。通過材料1,讓學生對中世紀在歐洲文化傳承上所起的作用有基本認識;通過材料3,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優勢使意大利古希臘羅馬文化積淀豐厚,“近水樓臺先得月”。2.學習任務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訴求?情境呈現:解讀人文主義者的藝術文學作品。材料4天堂:貝緹麗彩地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荷馬(約BC9世紀-BC8世紀);蘇格拉底(BC469年-BC399年);柏拉圖(BC427年-BC347年);亞里士多德(BC384年-BC322年);西塞羅(BC106年-BC43年)。——整編自【意】但丁:《神曲》,朱維基譯,24-31頁、120頁、467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問題設計:將心愛的女子和天主教教皇分別置于天堂和地獄中,表達了但丁怎樣的思想主張?但丁十分尊重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但為什么還是將他們放入到了地獄之中?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故事講解和材料解讀,讓學生體會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即反對禁欲主義,主張追求現世社會的幸福生活;通過比較和提取關鍵信息,讓學生認識到,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抨擊教會腐敗和守舊的同時,仍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材料5:《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手稿對比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繪畫人物動作、表情等細節,進而體會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幫助學生觀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分析達·芬奇之所以能夠發現和使用透視法這一繪畫技巧的原因;讓學生回憶伽利略和牛頓的相關生平,理解文藝復興藝術家的觀念和實踐方式產生的影響。學生活動:分析《最后的晚餐》中耶穌和猶大的形象,認識到追求人性張揚復蘇,以世俗的標準取代天主教教會標準的人文主義思想;觀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理解數學推理和實驗觀察是達·芬奇之所以能夠運用透視法的必要前提,體會人文主義者提倡探索人與自然奧秘的精神;回憶關于伽利略和牛頓的已有知識,理解文藝復興藝術家的觀念和實踐方式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興起。教學設計意圖: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因此教學需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建構知識框架的能力。通過對《最后的晚餐》及手稿的解讀,既對人文主義者的思想訴求有進一步的理解,又以透視法為橋梁,建構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之間的內在關聯。材料6: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貴!在才能上多么無限!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英】莎士比亞:《哈姆雷特》,《莎士比亞全集》第5集,朱生豪譯,317頁,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問題設計:《神曲》和《哈姆雷特》所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都是謳歌人性,兩者刻畫的側重點有何不同?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材料解讀和比較,讓學生對崇尚理性這一人文主義內涵有進一步認識,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文藝復興是一場延續和發展的思想解放運動。綜合以上材料,深化對人文主義者思想訴求的理解,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性與理性的解放已經提上日程,水到渠成地為信仰領域的革命、理性哲學和新科學的誕生鳴鑼開道;感悟到歐洲近代人文主義是時代需求和歷史發展影響的結果,理解和尊重歐洲傳統文化傳統,涵養家國情懷。3.學習任務三:“小人物”為什么能夠引發宗教“大革命”?情境呈現:解讀馬丁 路德的思想主張。材料7:每一個基督教徒,只要感覺到自己真誠悔罪,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同樣可以得到赦罪。——【德】馬丁 路德:《九十五條論綱》,《世界通史資料選輯 中古部分》,郭守田主編,337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贖罪”視角下天主教與路德派的不同問題設計:馬丁 路德的主張是什么?為何這一主張能夠引發軒然大波?教學設計意圖:結合原始材料和圖表解讀,建構馬丁 路德思想主張的內在邏輯。在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和新教觀點的比較之中,讓學生認識到這一思想使人們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和精神自由,理解《圣經》代表著理性和思想自由。材料8:由于路德與其他宗教改革家的努力,16世紀中新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天主教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敵對教派之間的大辯論由此成為可能,造成了思想界的活躍和思想的解放。……由兩大教派的存在與其論戰所造成的人們對兩大教派信仰的懷疑與思考,是導向信仰自由或思想自由的一種巨大的力量。——王加豐:《西歐16—17世紀的宗教與政治》,94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問題設計:兩大教派都聲稱自己是上帝的唯一代表,擁有獨一無二的真理。這就第一次在許多歐洲人面前提出了一個生死攸關的大問題:究竟應該支持誰,誰真正代表真理?兩派人說的都可靠嗎?這樣的疑問和思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材料9:《比利時信條》(1561)是一份加爾文派的信條,……它宣稱自然界是“在我們眼前的一本佳作,在其中的一切受造之物,無論大小,都引導我們觀摩上帝不可見的事”。——【英】阿利斯特 麥格拉斯:《宗教改革運動思潮》,蔡錦圖等譯,266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問題設計:除了借助《圣經》可以同上帝“溝通”之外,新教教徒認為還可以通過何種途徑?新教中重視研究宇宙、自然的觀念,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教學設計意圖:結合教材敘述和材料解讀,引導學生思考宗教改革對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的影響,在14-18世紀思想解放運動的時空尺度中把握宗教改革的歷史方位。4.學習任務四:“科學革命”昭示了人類擁有何種力量?情境呈現:分析“科學革命”的影響。材料10:17世紀力學的建立和發展使人們深信可以運用力學原理說明一切,不僅鐘表是機器,動物、人類甚至國家也不過是一部機器,他們都可以用力學原理加以解釋。把本來只適用于描述機械運動的科學提升為一種哲學觀點——機械論。……它告訴人類支配人類社會的法則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為人們所發現。——姜守明等:《西方文化史》,192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問題設計:分析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們理性思考產生的影響。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材料解讀和教師引導,讓學生理解近代科學從觀念上推動了啟蒙思想家敢于發現人類社會的規律。綜合以上材料,利用時間軸,在時空推進中建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與啟蒙運動的關聯,理解啟蒙運動是14世紀以來思想運動不斷深化和漸進的必然結果,認識到發展和繼承是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特征,強化對歷史的理解。5.導入學習任務五:啟蒙運動是怎樣“運動”起來的?情境呈現:解讀啟蒙思想家的思想。材料11:我看到他在橡樹下飽餐,在隨便遇到的一條河溝里飲水,在供給他食物的樹下找到睡覺的地方,于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滿足了。——【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李常山譯,7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材料12:當人們被迫服從而服從時,他們做得對;但是一旦人們可以擺脫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擺脫它時,他們就做得更對。因為人們既是根據別人剝奪他的自由所根據的那種同樣的權利來恢復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是有理由重新獲得自由的,否則別人當初奪取他的自由就是毫無根據的了。——【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材料13:必須建立一個全新的契約,這不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契約,而是全體人民之間的契約。通過社會契約,人民建立一個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這個政府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希臘城邦似的公民大會,人民都有參政權利,因此人民服從政府就是服從自己。——整編自【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盧梭視域下的歷史進程材料14:例如在市場交換中,我的面包賣出去了,我的權利得到了實現,同樣你也有面包吃,你的權利也得到了實現。——李宏圖:《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商業社會”理論——以亞當 斯密為中心的考察》,《世界歷史》,2017(4)問題設計:在盧梭眼中,“自然狀態”具有怎樣的特征?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析“自然狀態”特征,了解盧梭思想的邏輯起點。教師引導:然而當有些人突然想把橡樹、河流和食物占為己有,有些人卻還沒有這樣的想法時,貧富差距就出現了。為了讓自己的財富不受侵犯,富人制定了法律,成為國家的統治者,窮人成為被統治者,強弱之分就出現了。這一情況最極端的表現就是專政暴君的出現。暴君凌駕于任何規則和制度之上,造成了主仆關系的出現。那么,暴君無視現有契約和政治制度,使人類社會近乎于回歸到什么狀態?學生活動:觀察圖示,閱讀材料,思考專制制度的影響。教師引導:主仆關系的出現使人們社會似乎重新回歸到自然狀態,而且由于自然狀態下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可以用暴力來推翻暴君和舊的政治契約。這樣,盧梭從專制制度中引出了社會革命的必然性。推陳出新,那么盧梭假想的社會又是怎樣的?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歸納盧梭直接民主和社會契約等主張。教師引導:伏爾泰、孟德斯鳩與盧梭的主張存在差異,但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多數都試圖依靠政治理論完成對未來社會的構建。但是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亞當 斯密另辟蹊徑,希望借經濟理論實現理想中的“商業社會”。那么,亞當 斯密認為人們權利得到實現的前提是什么?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分析亞當 斯密的主張。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問題鏈、文字材料和思維導圖,在對自然狀態、暴力革命和社會契約等概念有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明了盧梭思想的邏輯關系,也為理解人文主義是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思想淵源作知識鋪設;通過比較,認識到蘇格蘭和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的差異,更體悟到啟蒙思想家是以相同的忠誠和不同的理路致力于人類理性的徹底解放,感悟思想家的家國情懷。材料15:(狄德羅)并將這部書定名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要讓它成為一個介紹科學知識,破除宗教迷信,反對專制制度的巨型炸彈。——整編自李宏圖:《十八世紀法國的啟蒙運動》,《歷史教學問題》,2011(2)材料16: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德】康德:《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問題設計:除了政治和經濟路徑,對于思想上如何破除迷信、傳播理性,狄德羅和康德有著不同的主張。比較兩人眼中“理性”內涵、途徑和效果的差異。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比較差異。教師引導:在狄德羅眼中,“理性”主要指向科學知識,這說明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往往把“理性”限定在認知理性的范疇,因此對于著書立說熱衷非常。但“理性”在康德這里,被定義為“運用你自己的理智”,是自我思維。因此,以往啟蒙思想家眼中的啟蒙是給人知識,是“授人以魚”,而康德式的啟蒙則是“授人以漁”,使理性的主導權從少數思想家轉移到全體人類手中。因此,經過康德批判的理性,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意圖:通過材料閱讀和概念比較,在知道兩人思想主張差異的基礎上,理解康德哲學思想是在理性狂妄的背景下、對啟蒙運動弊病的批判中形成的,從而在理性確立和反思的視角下,解釋啟蒙運動的歷史進程。材料17:——【美】羅伯特 達恩特:《啟蒙運動的生意》,葉桐等譯,283頁,北京:三聯書店,2005材料18:18世紀的法國,還遠未解決掃盲問題,對于占人口大多數的文盲和半文盲來說……而更方面、更大眾的去處是咖啡館。……18世紀最大膽的思想,也因而有了更暢銷的傳播渠道,在濃郁的咖啡刺激下,啟蒙時代的各種新思想、新觀念在咖啡館里相遇、交流、互補,逐漸形成一股股潮流。——張克毅、邢娜:《論文化傳播在法國啟蒙運動中的作用》,載《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問題設計:《百科全書》的印刷與銷售都受到了政府官員、貴族和神職人員的反對,但《百科全書》絕大多數訂購者卻又還是這些舊制度下的傳統精英,怎么解釋這一矛盾現象?比較啟蒙思想的傳播路徑和受眾,分析這樣的差異對啟蒙思想傳播帶來何種影響?教學設計意圖:通過對學生固有思維的修正,認識到啟蒙思想已經滲透到社會結構中最為陳舊和銹蝕的部分,特別是少數法國貴族的反叛,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正如托克維爾所說:“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通過比較,認識到18世紀多樣的信息傳播網絡將啟蒙思想傳播至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理解啟蒙運動是“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資本主義的建立作了理論準備和輿論宣傳”。三、教學收束材料19:(15世紀到18世紀)所發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領域的革命……就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相繼聯系、承接起來的“鏈條”。通過這個“革命”鏈條,“人”一步一步地從“神”的迷信中解放出來。——陳樂民:《歐洲文明的進程》,173-174頁,上海: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414—18世紀思想解放運動的起承轉合設計意圖:借助思維導圖和文字材料,理解這一課例的核心線索和教學立意——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和啟蒙運動是一條起承轉合的“革命鏈條”。【板書設計】【教學反思】首先,本課例突出了對多種類型史料的分析處理,但同時也出現了史料數量相對較多的現象。如何把握好史料的多元性與有效性之間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其次,理性張揚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僅僅是“蜻蜓點水”,無法使學生更全面、客觀地認識啟蒙運動的影響。再者,盡管使用了核心概念、重要問題和圖表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但是思想史的深、難、繁的特點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基于上述困境,教師可嘗試以下方式:第一,關注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邏輯層次與結構構成,既實現歷史知識的建構,又以問題帶史料,實現有效和精簡的兼顧。第二,助推學生在課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通過搜集史料的方式,進而立體認識主體地位確立和理性張揚對現代社會的深刻影響。第三,進一步關注教材中的“人”和課堂中的“人”,即補充歷史人物的細節,讓學生從細節走進歷史人物,同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環節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的主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