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教學目標 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以及影響,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2.時空觀念:通過史料和地圖的分析,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去理解,更有利于帶領學生感悟歷史的魅力。 3.史料實證:通過圖片和歷史資料來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使學生做到論叢史出,提高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4.歷史解釋: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教材史料和圖片來分析問題,提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破壞,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堅決地捍衛國家的和平與安寧。教學重點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3.國際聯盟。教學難點 如何認識評價一戰后的國際秩序以及一戰帶給我們的影響。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圖思考,為什么中國的勞工會出現在歐洲戰場上,一戰和中國存在著怎樣的關系?中國為一戰的勝利做出了怎樣的歷史貢獻?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近一戰,揭開一戰的歷史。 觀察圖片,結合教材思考。 通過形象的畫面和文字讓學生對一戰有個清晰的認識。講授新課 通過三個篇章來講解: 第一篇章: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業發展和殖民地占有情況: 國家英德法美1870~1913年工業增長倍數1.34.61.98.11913年工業產量居世界位次32411913年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1425——摘自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 根據材料一各國工業發展和殖民地發展的情況,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學生a回答: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材料二 漫畫反映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形勢,這一時期德國外長皮洛夫在議會上公開宣稱:“德國人向自己的一個鄰國讓出陸地,向另一個鄰國讓出海洋,而給自己留下一錢不值的天空,這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們也要給自己一塊光明之地、一塊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國務大臣皮洛夫 根據材料二德國外長的話,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的原因? 學生b回答:帝國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各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激化。 材料三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示意圖: 根據材料三的兩幅圖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學生c回答: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各國都在尋求同盟者。歐洲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它們競相擴軍備戰,制訂戰爭計劃,制造政治危機和局部軍事沖突,國際局勢日益緊張。 材料四 普林西普被捕圖片 根據材料四普林西普被捕的照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學生d回答: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材料五 “火藥是干的,劍是磨過的,目標明確,力量集中,悲觀者已經被趕走,我為我武裝的人民干一杯。” ——德皇威廉二世 根據上述材料五概括一戰爆發的原因? 學生e回答:崇尚戰爭和強權的軍國主義思想。 教師總結:一戰的爆發有著深刻復雜的歷史原因,單純的因素并不能夠引起世界范圍的世界大戰,教師總結:通過材料的了解以及教材的學習,能夠讓我們全面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培養我們歷史唯物主義思維觀念。 第二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 材料一 這一年,激動的人群擁塞在歐洲各大城市的大街上,英國的志愿入伍者簇擁在征兵處,想在緊張局面結束之前進入法國;法國的圣西爾軍校畢業生穿著過時的制服,戴著手套,軍帽上插著大毛球,步伐整齊地進入戰斗;德國的預備役軍人,夏天還是大學生,現在手挽手,唱著歌,去迎接英國人在朗吉瑪克的機槍手們送給他們的死亡……受到軍事專業訓練的廣大民眾懷著充分無比的良好愿望向前挺進。他們踩爛了靴跟去爭取實現施里芬的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回答施里芬計劃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是指什么? 學生回答:1914年馬恩河戰役德國的失敗,標志著其速決戰的破產。 材料二 在以后三年的戰爭中,盡管雙方動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發動攻勢,但在這次戰線上任何一方的移動都未超過10英里……西線的戰斗這時變成了陣地戰和消耗戰。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一戰進入膠著狀態是哪一年至哪一年?西線戰場上爆發的主要戰役有哪兩個? 學生回答:1915-1916年戰爭進入膠著狀態。1916年,西線相繼發生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雙方均投人巨大兵力,傷亡慘重,兩大戰役分別被稱為“絞肉機”和“地獄” 材料三 歐洲的東線戰場 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簡單描述一戰是怎樣加速結束的? 學生回答:1917年,美國和中國參加協約國一方作戰,俄國在十月革命勝利后退出了戰爭。1918年11月11日,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 材料四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失去了其對外投資的四分之一,法國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國則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在工業上,與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顯,因為歐洲許多工業區已遭破壞,而美國的工廠卻在戰時極大需求的推動下,猶如雨后春筍驚人地發展起來。到1929年時,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2%,這一產量大于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的產量。 ——《全球通史》 材料五 在當前情況下,我認為最大的危險是德國可能把它的命運同布爾什維主義連在一起,把它的資源、智能、巨大的組織能力,置于夢想以武力為布爾什維主義征服世界的革命狂熱者的擺布下。這種危險并不純粹是虛構的……如果我們是明智的,我們將向德國提供一項和約,這項和約既是公正的,也是明察大義的人會選擇它而不去選擇布爾什維主義的。因此,我愿意在和平的最前線提出,一旦德國接受我們的條款,尤其是賠款條款,我們就應在平等的地位,上對德國開放世界的原料和市場,并將盡一切可能使德國人民重新恢復生機。 ——[英] 勞合,喬治《草擬和約條款 最后文本對和平會議的兒點意見》(1919年3月25日) 根據材料四和材料五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學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力量,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的參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這兩個國家開始崛起的重要標志。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反對戰爭、要求和平的運動日益高漲。 教師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和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在主要戰區展開的生死搏斗,這場戰爭,各方都大量使用現代化戰爭裝備,以給敵人最大的殺傷,戰況空前慘烈,人員傷亡慘重。 第三篇章: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材料一 第119條德國將其海外屬地所有之權利及所有權名義放棄,以予主要協約國及參戰各國。 ——《凡爾賽和約》 材料二 第一條 除中國外,締約各國協定: (一)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 (四)不得因中國狀況,乘機營謀特別權利,而減少友邦人民之權利,并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之舉動。 ——《九國公約》 根據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內容是什么? 學生a回答:德國及其盟國承擔戰爭罪責,戰敗國向戰勝國割地賠款,裁減軍備,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承認波蘭復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國家獨立;限制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的海軍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日本保留了諸多特權;列強同意將“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共同原則。 材料三 第22條……(二)實現此項原則之最妥善途徑,莫如將此種人民之管理,委諸資源上、經濟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責任且樂于加以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委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管理。 ——《國際聯盟盟約》 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回答國際聯盟的宗旨以及如何看待國際聯盟? 學生a回答:宗旨:國聯是第一個主權國家的世界性國際組織,成立的宗旨是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 學生b回答:評價:國聯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發生,英、法則將國聯作為維護自己既得利益、操縱國際事務的工具。因此,國聯在制裁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材料四 我們前往巴黎不光是為了清算戰爭,而是要在歐洲建立新秩序,我們要的不僅是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這是我們此行光榮而神圣的任務。 ——哈羅德 尼科爾森 材料五 歷史學家們已經指出,懲罰性的《凡爾賽和約》,在一戰之末與德國修好了和平,卻是二戰的最大隱患。伍德羅·威爾遜,真誠地希望把這個世界弄成一個保存民主的安全之所,但事與愿違。20年后,一場更可怕的沖突轟然爆發。 ——《另類美國史》 根據材料四和材料五回答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學生a回答:積極評價:1)列強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建立戰后新秩序,暫時緩解了帝國主義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相對穩定時期。2)有一定進步性。一定程度上承認民族自決原則,出現了一系列歐洲新興民族國家;外交公開。3)這種通過國際會議上的外交爭斗與妥協達成相關國際條約來對國際關系進行整體安排的方式,相對于此前帝國主義的同盟競爭和軍事對抗來說,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學生b回答:局限性:內部仍存在大量矛盾,使這一體系并不穩定。 教師總結: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際盟約》,以及會后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和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系與制度,即凡爾賽體系。華盛頓會議簽訂的各項條約和通過決議案構成了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是在承認美國占優勢的基礎上。確定了凡爾賽體系未能包括的遠東、太平洋區域的帝國主義國際關系體系,它是凡爾賽體系的補充。兩大體系確立了戰后帝國主義世界統治的新體系,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該體系包含著各種矛盾的因素,潛伏著沖突的根源。20世紀30年代,該體系徹底崩潰。 學生認真閱讀史料,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閱讀史料,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閱讀史料,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閱讀史料,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通過圖文并茂,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考問題積極性。 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考問題積極性。 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了解一戰爆發的過程,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考問題積極性。 設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了解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考問題積極性。課堂小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給全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科技上的一大進步,使各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及軍事等許多方面大大加強,同時一戰加快了人權實現的步伐。在第一次帝國主義大戰以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主要是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建立的一種新的國際關系制度。帝國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對一戰后列強關系的調整和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構成帝國主義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板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帝國主義與世界大戰的醞釀 1.原因: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三條戰線:東線 西線 南線 2.三場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三: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 2.國際聯盟:宗旨和評價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結合,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正是因為給予了學生思維自由飛翔的空間,使他們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了解當今世界局部戰爭的渴望。而且為了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為使用多媒體課件,設計的內容比較多,上課時節奏較快。所以感覺前松后緊。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是讓學生“動起來”,如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這個問題有待我們歷史教師持續不斷地去探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