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材分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包含的內容有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紅軍長征及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這節課涉及的歷史事件非常多。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紅軍長征上,因為在“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這一道路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重點講述紅軍長征,不僅在于長征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更在于引導學生感悟革命先烈們勇于戰斗、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學情分析】學生經過初中的學習,對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基本史實有了一定的了解,關鍵是引導學生的認識達到一個高度,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更加深刻地感悟長征精神。【教學目標】1、以直觀的地圖讓學生了解國民大革命后的局勢、紅軍長征的經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2、學會概括寧漢合流、東北易幟、南昌會議、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中華蘇維埃的建立等歷史事件的基本內容,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3、探究張學良東北易幟背后的含義,領悟張學良的愛國精神,認識紅軍長征遇到的自然險阻、國民黨圍追堵截和黨內指導思想錯誤等問題,深入感受長征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4、分析材料,培養史料實證的素養,引導學生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影響,認識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遵義會議的基本情況及歷史意義。2、教學難點:紅軍長征的意義,理解長征精神。【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情境創設法、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導入】問:1924年,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推動了國民大革命的興起。國民大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國民大革命失敗的標志是什么?國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歷史沿著怎樣的軌跡發展呢?設計意圖:回顧舊知,導入新課,加強課與課之間的聯系。【新課講授】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PPT展示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張作霖勢力的地圖。問:國民大革命失敗后,當時中國的政局是一種什么狀況?設計意圖:以直觀的圖示讓學生了解國民大革命后的局勢,從而明白寧漢合流、繼續北伐的必然性,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1、政治:(1)寧漢合流問:什么叫寧漢合流?寧漢合流后的南京國民政府政權實質是什么?設計意圖:簡單的設問引導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基本情況,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2)繼續北伐問: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期間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具體情況如何?PPT展示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圖片問:張學良的東北易幟有何意義?設計意圖:探究張學良東北易幟背后的含義,領悟張學良的愛國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經濟(1)特征問:結合教材,總結南京國民政府統治下的經濟呈現出怎樣的特征?有何表現?(2)影響因素問:結合教材,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有哪些?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過渡: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通過寧漢合流和繼續北伐,建立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那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的狀況呢?1、南昌起義問: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中共得到了哪些教訓?結合教材分析南昌起義的經過和意義,最終南昌起義的部隊去了什么地方?這說明了什么?2、八七會議(1)原因過渡:國民大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所以必須糾正這個錯誤,因此召開了八七會議。(2)概況問:結合教材概括八七會議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設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概括能力,掌握基本的史實。3、秋收起義材料:執著于城市,在那個時候是非常自然的。因為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只有一個榜樣。那就是已經成功的俄國革命,而俄國革命正是從城市開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國人成功的經驗并沒有在中國取得成功。——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問:結合教材和材料,概括秋收起義的時間、地點、結果?有何啟示?設計意圖:結合材料和設問,讓學生認識到效仿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需要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新道路。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材料:1930年江西永豐興國土地調查情況問:表格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在農村進行革命斗爭必須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參加革命?面對上表情況,中共應該怎樣做?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和連續的設問,引導學生了解“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影響,認識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5、建立政權過渡:在新道路、新思想的指導下,星星之火,發展成為燎原之勢,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正式建立政權提上了日程。問:概括中國共產黨建立政權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意義。三、紅軍長征問:紅軍長征的原因?PPT展示遵義會議會址活動:遵義會議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意義?PPT展示紅軍長征地圖活動:結合示意圖,概括紅軍長征的經過了哪些地方?問:紅軍長征都遇到了哪些困難?怎么解決這些困難的?我們從中學到了什么?路途遙遠,河流、雪山、草地等自然界的艱難險阻,紅軍憑借堅強的意志力克服,形成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勇敢面對戰斗,制定采用靈活的戰術,例如四渡赤水,打破敵人的追剿計劃,形成勇敢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初期中共中央的左傾錯誤,召開遵義會議糾正左傾軍事路線錯誤,形成求實創新的進取精神等。設計意圖:通過地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紅軍長征的經過。通過設問引導學生認識紅軍長征遇到的自然險阻、國民黨圍追堵截和黨內指導思想錯誤等問題,深入感受長征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PPT展示材料:“紅軍到,地主跑,土豪哭,干人(窮人)笑。分白米,領豬肉。打老蔣,滅東洋,歡迎紅軍住下來。”——姜興華《赤水老鄉唱紅軍》問:紅軍長征有何意義?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長征的意義,理解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的表現。【歸納總結】國民大革命失敗后,通過寧漢合流,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確立,繼續北伐,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1)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形成“工農武裝割據”理論,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2)最高決策由錯誤到正確:右傾錯誤→八七會議的正確決策;“左”傾錯誤→遵義會議的正確決策。(3)革命中心由南方轉移到北方:瑞金→陜北。(4)中國時局由內戰轉移到“外戰”:1927~1936年內戰→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教學反思】1、教學時間安排不是特別合理,引導學生感悟長征精神時,地圖和設問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但是時間已經不充裕了,情感升華沒有達到預期。2、教師講得太多,學生說的太少,課堂氣氛不夠活躍。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