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課標要求】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材分析】本課講述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等史實,以“危機四伏—因時而變—功敗垂成”為主線,構建出一幅國人尋求救國道路與列強加劇侵略相交織的整體畫面,有較清晰的時間線索。【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初步掌握本課的大部分史事,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尚未形成聯系、整體的歷史思維方式,很難全面認識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教師在教學中可呈現一些觀點相沖突的材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教學目標】1.通過對“危機四伏—因時而變—功敗垂成”主線的梳理,以時間為線索掌握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實。2.利用時間軸整理相關內容,綜合利用相關歷史資料,聯系前后兩課的內容,理解各事件的性質和意義;了解晚清時期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義,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3.通過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的基本脈絡,深刻理解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下,統治階級認識到民族危機并主動進行實踐的艱難性,以及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地主主階級所做做努力的局限性性。【教學重點】理清列強侵華相關史實及性質的意義【教學難點】理解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努力的艱難性和和局限性。【教學過程】(一)教學主題代以“危機四伏—因時而變—功敗垂成”為線索構建國人救國與列強侵略相交織的整體畫面。(二)過程展示導入回顧上節課社會各階級對列強侵略后果認識不足的史事。隨著列強侵略的不斷加深,中國社會各階級也逐步覺醒,從少數知識分子到統治階級,再到社會各階級,形成了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學生活動】回顧,思考分析。【教師活動】引導分析當時社會各階級是如何看待列強對華侵略的【設計意圖】聯系單元線索,讓學生從時間上建立因果聯系,體現時空觀念素養。【學習任務】1.危機四伏——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政治局面。【學生活動】梳理太平天國運動、邊疆危機的基本概況,認識其影響,交流討論“海防、塞防之爭”。【教師活動】引導分析,組織討論,幫助學生尋找資料支撐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歸納《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基本內容,得出《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以往農民運動的訴求,《資政新篇》則帶有資本主義性質。引導學生將太平天國運動放入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分析得出農民階級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在尋求中國的近代化,從而理解太平天國運動被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原因。材料1 20世紀90年代末,復旦大學潘旭瀾教授……出版了《太平雜說》書……對太平天國及其領袖洪秀全持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太平天國是神權統治,它鬼魅橫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大災難,而作為太平天國領袖的洪秀全更是“人性異化”“極端主義”的“邪教主”;鎮壓太平天國,給太平軍造反畫上句號的曾國藩則為中國做出了重要貢獻。……馮友蘭表示“我之所以否定太平天國,因為太平天國是要推行神權政治……假如太平天國統一了中國,那么中國的歷史將倒退到黑暗時期”。——印少云《近十余年來太平天國研究重大爭議的回顧和總結》【學生活動】閱讀材料,認識由于階級本身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沒能改變中國的面貌,也沒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但是這場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甚至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淮系軍閥的漢人權力集團形成,清政府也將部分中央權力下放。材料2 19世紀60年代,由于帝國主義的染指、干涉,加劇了西北邊疆的混亂與紛爭,民族分裂勢力引發的邊疆危機開始顯現并擴散。……清王朝首先進行了一次國防戰略的辯論,就“海防”與“塞防”二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進行了多次商討。在半年的時間里,朝中大臣基本形成了兩大派:“塞防派”與“海防派”。海防派主要以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為首。…以左宗棠為首的眾多臣工,則突出強調塞防的重要性。——張立程、李紅衛《論晚清西北邊疆危機與清廷對策》【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認識19世紀60年代中國邊疆出現了多樣的危機。面對這些危機,清政府內部形成“塞防派”與“海防派”,雙方持不同立場,立的是主義建階都有一定道理。但清政府當時面臨的問題不是單方面的,不能顧此舍彼。【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和分析材料,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時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提升歷史解釋素養。【學習任務】2.因時而變一洋務運動。材料3 況近日和議既成,中外貿易,有無交通,購買外洋器物,尤屬名正言順。購成之后,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曾國藩《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18日上奏)【問題設計】概括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指出洋務運動的目的和口號面對時局,農民階級發起了太平天國運動,盡管由于各種局限性沒能取得成功,但也刺激了清政府。目睹歐美國家的堅船利炮和國內的嚴峻形勢,及受到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影響,統治階級內一些當權人物開展了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洋務運動,目的則在于“剿發捻”“遠略”。洋務派向西方學習,提出了“自強、求富”等口號。材料4 他們是從清朝統治集團中分化出來的開明派,雖然他們的階級屬性仍是封建地主階級,但由于從事洋務活動,興辦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工業,他們已舊肯大開始向資本主義挪動。盡管他們主觀上是企圖借西方國家的器物技藝來維護清朝,并不懷有什么高尚的動機或善良的愿望,但客觀上卻擔負起了使中國走向近代化的任務,就這方面說,他們不自覺地充當了歷史的工具。——胡濱《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問題設計】簡述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和創辦的主要企業,概括洋務運動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洋務運動在中央以奕 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興辦了一批諸如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軍事工業和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民用企業,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了一定基礎。相較于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更為務實。洋務運動通過政府的力量初步建立了一套不算完備的工業體系,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反侵略斗爭中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甚至還取得了如鎮南關大捷這樣的勝利。材料5 洋務派興辦資本主義近代工業,遇到了來自國內外的重重阻力,首先是帝國主義排擠和傾軋,其次是國內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和阻撓,從而使中國資本主義得不到健康、長足的發展。洋務派本身又具有較濃厚的封建性,他們用封建主義的方法經營管理資本主義近代工業,使這些工業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洋務派沒有而且也不可能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這是他們的階級的和時代的局限性所決定的。——胡濱《從洋務運動看中國近代化早期的特點》【問題設計】分析洋務運動的主要局限性。與太平天國運動相似,由于地主階級本身和時代局限性,地主階級沒能改變中國的命運。洋務運動只學習器物,不涉及制度本身,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當時的政治局面,也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本質上來講,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都屬于舊的階級,他們無法承擔帶領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重任。【設計意圖】通過知識梳理和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形成對洋務運動的整體認識,體現唯物史觀素養。【學習任務】3.功敗垂成——對探索的檢驗。盡管洋務運動有諸多局限性,但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幾場對外戰爭中,仍舊給予清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比如南洋艦隊、閩洋艦隊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洋務運動所興辦的軍用工業為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民用工業也給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洋務企業的興辦也刺激了民間資本紛紛投資實業,拉開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大幕。但隨著周邊局勢的不斷惡化,洋務運動已經不能滿足清政府和時局的要求,洋務運動的成果也在接受著越來越嚴峻的檢驗,直到甲午中日戰爭。材料6圖1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學生活動】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簡述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答出中日宣戰,9月的平壤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戰役,以及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對比《南京條約》內容,分類,講出《馬關條約》的相關內容及影響。材料7 中日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失敗的原因包括諸多方面,如戰略戰術層面上的失誤、制度政策上的落后、社會發展階段和社會文化上的落后等——周育生《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原因分析》【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討論中國戰敗的原因。材料8 這場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中、日兩個國家的命運,并對其后的中日關系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日本受這場戰爭勝利的刺激,一路狂飆走上了瘋狂擴軍備戰的軍國主義道路,最終在二戰結束時遭遇慘敗。中國雖然自此陷入任由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命運,然而卻從思想層面和制度層面進行覺醒和反思,走上了探索尋求“救亡”與“啟蒙”之路。——田慶立、宋志艷《甲午戰爭對近代以來中日兩國的影響》【學生活動】認識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對內,引起社會各階級是的強烈反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等發起的維新變法運動;對外,直接刺激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材料9 日本國將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訂立下之關條約第二款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即從鴨綠江口抵安平河口至鳳凰城、海城及營口而止,以南各城市邑以及遼東灣東岸、黃海北岸奉天所屬諸島嶼,并照本約第三款所定,日本國軍隊一律撤回之時,該地方內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所屬公物件,永遠交還中國。……中國約為酬報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將庫平銀三千萬兩,迨于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即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交與日本國政府。——1895年11月8日中日《遼南條約》《馬關條約》簽訂六日后,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以提供“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了《遼南條約》【學生活動】根據材料,概括《遼南條約》的主要內容,并認識三國干涉還遼的得逞刺激了列強加劇侵華。1896年,俄羅斯要挾清政府簽署《中俄密約》。后來,密約泄露,列強爭相迫使清朝劃分勢力范圍、租界與租借地。1898年,俄羅斯租下旅順與大連兩港口,德國則強占膠州灣。材料10圖2時局圖【學生活動】結合《時局圖》與《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概括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具體表現。《時局圖》形象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列強在甲午戰爭后對中國的瓜分態勢,尤其是俄國對中國領土的侵吞,反映了愛國者呼吁中華民族覺醒,挽救民族危亡之情。【設計意圖】以時間為線梳理基本史實,構建本課整體知識框架,體現時空觀念素養。小結: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社會各階級并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了探索。盡管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他們都未能領導中國走上一條真正的富強道路,但他們的嘗試卻為后人提供了經驗和教訓,他們的努力也為后人的覺醒注入了催化劑,因此,他們是值得后人銘記的。【板書設計】(三)核心素養水平劃分水平1:能夠識別《太平天國運動形勢圖》《甲午中日戰爭形勢示意圖》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中的相關信息;能夠通過文獻地圖漫畫、影視作品等多渠道獲取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材料,并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夠通過教材、教師提供和自己搜集的材料概述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邊疆危機、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實。水平2:能夠利用時間軸、地圖等內容對相關史實加以描述;能夠在敘述歷史時認識并把握歷史發展的各種聯系,如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擊下開始自救運動;能夠掌握獲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并形成自己的觀點;能夠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論證自己支持的觀點。水平3:能夠通過太平天國運動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能夠對類似奏折的史料進行整理和辨析,利用不同史料的長處;能夠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材料并使用相關歷史術語,在正確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形成對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較全面、客觀的認識;能夠正確認識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水平4:能夠將甲午中日戰爭和瓜分中國狂潮置于具體的時空框架下;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和洋務運動等事件時,能夠對材料進行適當的取舍,并能夠符合規范地引用史料;能夠將本階段歷史事件放入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對歷史進行反思,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