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學情分析: 由于初三的學生思維較活躍,有時組織課堂討論容易游離于課堂所講內容,教師應該以每組推選發言人的方式使學生專注于討論的內容。運用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不是很強。初三的歷史教材主要講的是世界歷史,而初三學生之前接觸的基本是中國史,所以有些生疏。而初三還要復習初一和初二的歷史知識,所以綜合運用能力并不強。同時由于教材是專題式的編寫,進而對于學生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所不便,作為教師則需要在每一單元結束之后,進行總結,并綜合理解。同時適時的增加一定的課外知識。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1 教學分析【課程標準】●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教材分析】這課是第三單元的第一課,講清了法蘭克王國的封建等級制度形成的背景、經過和結果有助于對近代歐洲政治格局的特點有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1.了解基督教的興起及傳播;法蘭克王國的建立和發展及分裂;西歐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關系;查理曼帝國的建立及分裂。2.通過對教材給出的文字、資料和圖片信息等的閱讀利用,培養利用圖片等學習資料并對此進行分析與歸納,從中提煉出對學習有效的信息的能力。3.認識到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是歷史的進步。【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教學難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2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對撲克都很熟悉,那么你知道,紅桃K的歷史人物是誰嗎?查理大帝,又稱查理曼。他執政期間,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實行武力擴張,使法蘭克王國達到鼎盛,形成龐大的查理曼帝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二、新課講授(一)一種宗教:基督教的產生及傳播1.自主學習:找出基督教產生的時間、地點、創立者、經典。(1)時間:1世紀時;(2)地點: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3)創始人:耶穌。(4)經典:《圣經》2、分析原因:基督教產生的原因?為什么會得到統治者的扶持?在基督教產生之初,它是下層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爭的手段。生活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從教義上看,忍受苦難,符合統治者的意愿;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符合教徒的心意。人民把希望寄托宗教,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基督教應運而生。3.發展: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4.聯系舊知,表格歸納:比較佛教與基督教名稱 產生 時間 誕生地 創造人 經典 教義 主要節日佛教 公元前6世紀 古印度 喬達摩· 悉達多 佛經 “眾生平等”“忍 耐順從” 浴佛節基督教 1世紀 巴勒斯坦 耶穌 《圣經》 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圣誕節 復活節二、一個王國——法蘭克王國1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羅馬的歷史發展過程。2、教師講解: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提問:法蘭克王國是有那個民族建立的、建立的時間、建立者是誰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有何作用?3、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相繼在西歐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是最典型的西歐封建國家。4.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是當時很有遠見和才干的國王。他為穩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措施:①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②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作用:①在他的帶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取得了羅馬教會、信基督教的高盧羅馬人和部下的廣泛支持;③法蘭克王國的版圖不斷擴張,實力強大起來。三、一種制度:封君封臣制度法蘭克王國在發展過程中,由于無條件地將土地賞賜個貴族,導致王國的權利分散,面對這種情況,法蘭克王國采取了怎樣的對策?問題探究:展示西歐封建社會等級示意圖,探究下列問題。西歐封建社會流行這樣一條規則:“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1、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提示:①等級森嚴,但在不同等級貴族之間,逐級保護和負責,沒有嚴格的上下級制約關系;②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③層層分封。2、解釋什么是封君、封臣?它們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有什么義務?提示:封臣必須效忠于封君、封君則須保護封臣。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帶有一定的契約意義。3、在西歐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提示:由于封建等級制度是因土地的層層分封而形成的,各級封君與封臣之間都互有義務。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認自己直接受封的領主為封主,而對自己封主的封主卻沒有臣屬關系。所以,中世紀的西歐出現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現象。這種復雜的關系,在封建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爭奪和混戰。四、一個強大的時期:查理曼帝國1.查理為了得到教會的支持,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影響?提示:措施:把王國劃分為很多教區,命令每個教區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貢獻給教會,稱為“什一稅”。影響:教會變得富有起來,勢力越來越大。為王權與教權之間的矛盾埋下了隱患。政教合一的管理模式圖片展示:《教皇為查理加冕》公元800年的圣誕節,教皇立奧三世在羅馬圣彼得教堂為查理加冕稱帝。教皇為什么要給查理大帝加冕?查理大帝又為什么要接受教皇對他的加冕?提示:雙向奔赴,查理為了取得基督教會的支持,鞏固自身統治,需要加強與教會的關系,而基督教會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勢力。在查理稱帝不僅標志著查理曼帝國的建立,更標志著西歐新興封建國家的獨立地位得到確認,并與羅馬教會聯手共同統治西歐。3.查理曼帝國的分裂:4、當堂鞏固: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三分查理曼帝國,形成了以后的哪三個國家的雛形①德意志 ②法蘭西 ③西班牙 ④意大利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三、課堂總結西歐封建制度是中古歐洲歷史的一項核心內容,而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在整個中古時期,羅馬天主教在經濟上占據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與世俗王權分庭抗禮,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壟斷。3 板書設計4 教學反思本課的內容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在教學中,我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輪廓。西歐的封君與封臣之間的關系,學生容易受到中國封建社會君臣關系的影響,存在模糊認識,對此應著重加以強調。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于識記、鞏固復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