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1 教學分析【教學目標】1.通過地圖識別知道羅馬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擴張過程中它的版圖變化。同時,對比同一時期亞歐大陸上東西方的兩大帝國,知道它們之間的交流往來,培養學生的時空關聯。2.通過羅馬政治體制和成文法的分析理解,能夠知道羅馬能夠不斷對外擴張的原因,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3.識讀《羅馬城的象征》《十二銅表法》《凱撒》《屋大維》《羅馬大競技場》等圖片,并結合相關的歷史資料理解羅馬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4. 通過結合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的歷史背景,能夠客觀、辯證分析這一轉變是歷史的進步,幫助學生養成唯物史觀。5. 從羅馬盛極而衰以及對矛盾的處理態度上,學習借鑒國家治理過程中要抓住和解決主要矛盾,增強學生對國家的情感。【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十二銅表法》;羅馬的興衰過程教學難點:古代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及原因;2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條條大路通羅馬: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種,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條等著我們發現。條條大路通羅馬是著名的英語諺語。出自羅馬典故。羅馬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呢?今天我就一起學習第5課:《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起領略古羅馬法的魅力。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羅馬城邦(一)羅馬的興起、征服與擴張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古羅馬興衰時間,理清本課脈絡。提示:公元前509年 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3世紀 羅馬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公元前2世紀 成為地中海霸主公元前27年 羅馬帝國建立公元2世紀 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其“內湖”4世紀末 分裂為東、西羅馬公元476年 西羅馬帝國滅亡2.教師講述:出示《古代羅馬》,了解其地理位置。羅馬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山地多,有利于畜牧業的發展,西部地區,河流縱橫,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這里,形成許多城邦。自公元前1000年,眾多民族遷移到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羅馬城邦便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從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公元前509年,羅馬人建立起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建立之后,不斷對外擴張,迅速統一意大利半島,并最終稱霸于地中海。 3、教師講授:隨著共和國的擴張,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對奴隸的壓榨越加深重,奴隸主的殘暴統治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發動奴隸起義。雖然最后歷時兩年的斗爭失敗了,但是在這一次奴隸起義的沉重打擊下,羅馬共和國進一步衰落。 教師過渡:在羅馬共和國中,誰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呢?我們再來看看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二)羅馬的共和制度1..教師提問:羅馬共和國的權力是怎樣運行的?答案提示: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貴族組成元老院的手里,兩個權力相等的執政官主持日常政務,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羅馬還設立了平民自己選出的兩名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2.學生自主學習:為了維護統治,執政者頒布了什么法律?有什么意義?答案提示:頒布了《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3.材料研讀:【出示】 《十二銅表法》內容第3表 (執行)如債務人仍不清償,又無人為其擔保,則債權人得把債務人押至家中拘留,用皮帶或腳鐐拴住,但(腳鐐)重量最多為15磅。愿減輕的聽便。第5表 凡以遺囑處分自己的財產,或對其家屬指定監護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8表 (私犯)以文字誹謗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詞,處死刑。第8表 如有人打斷自由人的骨頭,他需償付300阿司罰金;如被打斷骨頭的是奴隸,罰金可以減半。第10表 出喪時,婦女不得抓破面容,也不得無節制號啕大哭。第11表 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出示案例】 羅莫洛是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外邦人)。但羅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將其告上了法庭。【小組討論】 請大家想一想,根據《十二銅表法》,法官會怎么判呢 【預設】 根據《十二銅表法》第五表的規定,羅莫洛一半的財產將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實質】“十二銅表法”包括債務法、繼承法、婚姻法以及訴訟程序等各個方面,基本上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十二銅表法”體現出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奴隸制國家的本質特點。“十二銅表法”就是羅馬成文法的開端。【小結】 同學們通過討論與分析,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十二銅表法》是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結果,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內容廣泛,條文清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的權利,但從根本上維護的仍是奴隸主貴族的權利。4.閱讀教材P22第2段,思考:(1)羅馬從對外擴張的勝利中贏得了什么?答案提示:成為地中海的霸主,掠奪了大量奴隸、廣袤土地等。(2)羅馬共和國對外擴張戰爭所贏得的這一切又給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答案提示:社會矛盾激化,奴隸起義不斷等。5.閱讀教材P23第1段,思考:從時間、原因、結果、影響四個角度介紹“斯巴達克起義”。答案提示:公元前73年,爆發了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規模奴隸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沉重打擊了羅馬共和國,使其進一步衰落。目標導學二:羅馬帝國1.概念解釋:什么是元首制呢?元首制的實質是什么?(君主制) 你認為元首制的建立意味著什么?(羅馬共和國由共和國變成了帝國) 2、人物講解: 羅馬帝國的建立。(1)凱撒:教師展示凱撒像。講述隨著羅馬共和國的擴張,凱撒成為了執政官,后來任命為終身獨裁官,但遭到了貴族的妒忌,最終被刺殺。凱撒的獨裁,是羅馬長期階級社會動蕩演變的結果,為后來進入帝國時期奠定了基礎。他是共和國向帝國過渡的重要人物。(2)屋大維:展示課本屋大維圖,講述凱撒養子屋大維成為內亂最后的勝利者,成為最后的勝利者,首創“元首制”,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并通過教師講述與閱讀材料,知道羅馬帝國國家元首的概念與屋大維首創“元首制”的原因,以及帝國元首的繼承方式與共和國時期元老院任命的執政官有所區別。3地圖演示——羅馬帝國的“黃金時期”。展示教材《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知道 2 世紀羅馬帝國“黃金時期”的疆界,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羅馬帝國成為地跨三洲的大帝國,體會帝國的榮耀。羅馬帝國建立后,不斷對外侵略擴張、中國的漢帝國也日漸強盛。古代羅馬不但同中國有交往,而且同印度、北歐也有貿易往來。西方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正說明了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繁榮情況。 這一時期的羅馬帝國社會安定,交通安全、稅收增加,是羅馬的經濟繁榮起來,這在歷史上是羅馬的“黃金時代”,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請同學們回憶中國歷史內容,說說中國對古代羅馬的稱呼和兩國的交往。4.教師過渡:繁盛的羅馬帝國,統治階級日益奢侈腐化,享樂成風。最終走向了衰落與滅亡。三、羅馬帝國的衰亡出示材料,歸納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表現及原因。表現:以奴隸為主的勞動力嚴重短缺;社會奢靡享樂之風盛行;帝國軍隊墮落腐化,國防松弛。原因:羅馬奴隸制的危機(內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外因)。 2.羅馬帝國分裂。學生閱讀教材,明確羅馬分裂的時間、西羅馬滅亡時間。公元3世紀,羅馬出現嚴重的社會危機,農業衰落,隸農起義,日耳曼人也開始入侵,終于導致羅馬帝國走向衰落。4世紀末,帝國最終一分為二。 三、課堂總結我們今天學習了歐洲的文明源頭之一——古代羅馬。古羅馬繼承了古代希臘的傳統,“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恩格斯的論證了羅馬文明、希臘文明和歐洲文明間密切的關系。 板書設計4 教學反思本課巧用時間軸,幫助學生整體把握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的時間線索,有效落實課堂重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本課利用圖片與文字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訓練學生自主閱讀材料并分析概括含義,有效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最后分析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感知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史明志,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本課中時間概念多,容易混淆,應引起重視。另外學生對于《十二銅表法》掌握不是很好,應加以強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