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第 16 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內容主旨】新中國成立以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蘇建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參加日內瓦會議、出席萬隆會議,取得了和平外交的重大成就。新中國在一些外交活動中提出的外交理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外交智慧,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教學目標】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和意義,認識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過呈現史料,掌握周恩來所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深刻內涵以及影響,認識到中國的外交智慧為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所作出的積極貢獻;通過本課的學習,理解中國的外交政策和杰出的外交人才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重點難點】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實踐。難點:對中國 20 世紀 50 年代和平外交活動價值的認識。【教學過程】環節 1:從生活中的微信“朋友圈”聯系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朋友圈”,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新中國成立后交的第一個“朋友”是哪個國家嗎?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我國的“朋友圈”中有多少好友嗎?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導入新課,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環節 2:呈現《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的相關史料,分析我國奉行怎樣的外交政策,根據史料聯系所學知識,從國際國內兩個視角思考為什么我國制定這一外交政策?出示周恩來總理與蘇聯外長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照片,了解這一外交事件的重要意義。設計意圖:不僅要訓練學生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還要學會聯系已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歷史內容融會貫通,增強歷史思維能力。環節 3:中國不但發展與蘇聯等國的外交關系,還積極發展同鄰近國家以及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通過閱讀教材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教師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課堂閱讀,不斷鞏固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通過對比,歸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關系。環節 4:引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提出問題: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尼赫魯對中國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周恩來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師生共同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設計意圖:進一步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深刻內涵,理解它對推動國際關系的發展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環節 5:展現周恩來步入日內瓦會議會場時的照片,講授周恩來總理對日內瓦會議、對中國外交事業的貢獻。播放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的視頻,出示《伊拉克發言人法迪爾·賈馬利在萬隆會議之初的發言》和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等相關史料,探究中國在參加萬隆會議時遇到了怎樣的情況?中國代表團做出了怎樣的努力?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求同存異”方針提出的背景,著重理解“同”與“異”的深刻內涵。環節 6:出示《菲律賓外長羅慕洛講話》和周恩來被外國代表包圍索要簽名的照片等史料,思考周恩來的發言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呈現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數量變化表,提出問題:我國外交取得如此顯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設計意圖:認識到中國的這一外交方針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新中國在一些外交活動中提出的外交理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了中國外交智慧。【教學策略】在環節 6 中,對于圖表的解讀教師提醒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史料,教師要進行引導。【結構板書】(智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包含反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踐 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中中國國外外交交慧慧【作業設計】完成練習冊。談談你對周恩來總理在 20 世紀 50 年代外交活動中所做出的貢獻的認識。【資料附錄】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是,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一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 年 9 月)材料二: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一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1949 年 10 月 1 日)材料三: 在我們開會的那間房子里,陳設著一些美麗的中國瓷器。在我們相持不下的交換意見后,我站起來要走時,我向這些瓷器走去,并說這些瓷器真可愛極了。周恩來似乎很高興,于是我們就談論這些瓷器。他能了解到他的國家的藝術品對他的客人可能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他一個值得贊許的特點。 《艾登回憶錄》材料四: 不希望亞非國家屈從于外國統治者,要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一一 《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在萬隆會議之初的發言》材料五:當時世界上存在著三股擾亂和平、和諧的國際性勢力,而第三股就是共產主義 共產黨已經創造了一種“新形勢的殖民主義”。一一 《伊拉克發言人法迪爾·賈馬利在萬隆會議之初的發言》材料六:令泰國擔憂的三件事中,兩件與中國有關。中國在云南建立傣族自治區使我國不得不面對滲入和顛覆活動的威脅,具有雙重國籍的華僑也對我國構成了威脅。一一《泰國代表旺·那拉底在萬隆會議之初的發言 》材料七: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 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一一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發言》(1955 年 4 月)材料八:這個演說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現了民主的精神。一一菲律賓外長羅慕洛在周恩來發言后的評價材料九: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一一美國記者鮑大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對本課選材與設問的說明】本課的選材主要來自教科書、練習冊和地圖冊,另外也補充了一些其他相關材料,圖文并茂,展現的材料都有出處,對教科書的講解有據可循。本課的提問大多圍繞材料進行展開,層層設問。同時,選材和設問服務于內容主旨,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另外,在本課的最后環節,結合本課的所學內容,出示圖表,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