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1.通過課程講授,使學生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政治上工人運動的探索,思想上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能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來綜合各方推力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是工業文明時代的產物,知道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需要所誕生的理論,其代表了無產階級的利益; 2.通過研讀史料,使學生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準確領會《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理解空想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了解馬克思建立幸福社會的目標及手段; 3.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世界意義,進而發現歷史發展的趨勢與規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融合歷史學科中史料實證、時空觀念與地理學科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政治學科中政治認同和公共參與,綜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知道《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認識《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成為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的理由,分析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教學過程內容 時間片頭 教師: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 30秒 左右正文講解 教師: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理論?回答這一問題,需要探究三項學習任務:(1)邂逅“千年思想家”馬克思;(2)縱覽十九世紀歷史風云;(3)共話不朽經典《共產黨宣言》。 (一)邂逅“千年思想家”馬克思 教師: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國,早年接受了良好教育。在長期的工作中,他對工人階級有了深刻了解,并懷有極大同情。與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縱覽十九世紀歷史風云 材料研讀:(多媒體展示,教師不讀) 1929—1932年世界經濟危機時期,資產階級為了保持最高利潤水平,竭力把危機的重擔轉嫁給勞動人民,并用降低工資的方法防止利潤下降。隨著危機的尖銳化,把重擔轉嫁在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身上的圖謀也日益加緊了。1931年1月,英國統治集團開始要求實行節約,它是依靠壓縮社會需要的支出來實現的。財政大臣公然宣稱,國家的財政狀況這樣困難,為了保持預算平衡,需要采取嚴厲的、令人不愉快的措施,需要“大家都犧牲”。——[蘇]弗·格·特魯漢諾夫斯基《英國現代史》 教師: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環境籠罩在危機之下,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工人階級受影響程度最深。加之有產者和無產者的貧富分化,犧牲、欺騙工人階級成為資產階級慣用的措施,社會矛盾尖銳,階級斗爭隨之展開。 教師:期間,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具備了階級基礎。工人為了改善勞動條件、生活狀況,爭取合法權益,投身于從搗毀機器到爭取政治權利的多種形式的斗爭。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呈現出由自發到自覺,由政治到經濟的趨勢。 教師:當時,以圣西門、傅里葉、歐文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在探索理想社會的過程中做出了豐富貢獻。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對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的追求給予馬克思深刻影響與啟發。 教師: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歐洲古典哲學和吸收早期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的經驗基礎之上,著眼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環境、階級基礎與理論基礎,深入工人群眾,總結其運動經驗,進而創建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為組成部分的馬克思主義。 (三)共話不朽經典《共產黨宣言》 教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所起草的綱領就是《共產黨宣言》,其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思想、共產黨人要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思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思想成為指導工人階級追求自身自由和權利的“圣經”,這一文獻標志著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 教師: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1848年,歐洲普遍發生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國,繼續投入實際的革命斗爭中。馬克思撰寫《資本論》,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與唯物史觀。 文獻精粹:(多媒體展示,教師不讀) “工人群眾自己應當占有自己的剩余勞動。”——《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 5分鐘 之內結尾 教師: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發展起來,人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實現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30秒 左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