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認識到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解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初步了解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人口增長的辯證關系,理解物質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2.時空觀念:通過比較唐、宋時期與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概況及人口變化,加深學生對具體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通過閱讀教材“相關史事”、《耕織圖》(局部)等資料,知道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經濟興盛的表現和人口增長的史實及影響,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4.歷史解釋:通過分析、理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1.重點:清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2.難點:人口增長的利弊。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現有人口約14.1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大家知道嗎,清朝前期,在短短一個半世紀里人口增長了6倍多,人口總數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為什么清朝人口增長如此之快?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教師提問:清朝前期,清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哪些?學生回答: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興修水利;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2.教師提問:清朝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發展的表現有哪些?其影響是什么?學生回答:①表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②影響: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目標導學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1.圖片展示清代紡織圖2.教師提問: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有了哪些發展?學生回答: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3.教師提問:清朝商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學生回答: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陸路和水運發達。4.教師提問:清朝的商業進一步發展的表現有哪些。學生回答:①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②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③大城市工商業非常繁榮。④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比如晉商和徽商。目標導學三:人口的增長1.教師講述: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1億多;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2.教師提問: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回答:①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增長。②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種植。3.教師提問:人口迅速增長帶來了哪些問題?對此你有何啟示?學生回答:①問題:人地矛盾突出,過度開發造成環境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社會壓力,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②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環境。三、課堂總結清朝前期,隨著大量高產農作物的推廣、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而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幫。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快速增長,這雖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一方面又會帶來諸如人地矛盾、環境破壞等問題。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通過學習本課,讓學生感受到清代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并引導學生從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產品增加,投入市場,成為商品這一思路思考問題。課堂教學要活躍氣氛,增強歷史學習的趣味性,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互為補充,并多加鼓勵,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