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關鍵能力:通過了解史實材料,學會辯證科學的看待社會科學主義。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樹立“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的認知,堅定“四個自信”。2.科學精神:理解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是偉大飛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能夠合理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3.法治意識: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表達政治訴求。4.公共參與: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曲折,深刻的體會我國社會主義成果的來之不易。能夠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論,自覺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空想社會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理論基石和標志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教學難點唯物史觀和剩余學說的歷史意義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四、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共產黨宣言》指出: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一個階級用以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中一定要聯合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并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從而消滅了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消滅階級的條件是什么?人類未來的理想社會是什么樣的?2、新課講授(一)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1.空想社會主義探究與分享材料一 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到形成系統理論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這說明了資本主義的產生一方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增添了人類的痛苦。1516年英國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寫了《烏托邦》一書,標志著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卡爾·考茨基把托馬斯,莫爾看成是“空想社會主義之父”,烏托邦與空想社會主義幾乎成了同義語。莫爾在這本書中第一次用辛辣的筆調控訴了英國資本家的原始積累是“羊吃人”,揭露了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人類中絕大的一部分也是最優秀的一部分將始終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貧困災難的擔子”,“產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類不可能獲得幸福。”材料二 19世紀初期后,英法等國完成了產業革命,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得到了鞏固和加強,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明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最高階段。代表人物是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這三位思想家反對把資本主義制度絕對化,把資本主義制度說成是自然的永恒的制度,認為人類歷史是一個有規律地向前發展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舊的封建制度和未來社會制度之間的一個“中間的和過渡的體系”。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現象進行了批判,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是切罪惡的淵;對未來社會提出了許多積極的結論和天才的預測。思考:(1)空想社會主義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2)怎樣從“社會主義”和“空想”兩個方面理解空想社會主義?(3)空想社會主義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有什么影響?學生討論交流回答問題引導:1.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哪些矛盾和弊端?提示:資本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顯現了一些社會矛盾和弊端,比如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階級斗爭、資本家的唯利是圖和爾虞我詐、工人的生活境遇沒有得到持續有效的改善等。資本主義這些矛盾和弊端的顯現,讓一些先進的人認為資本主義不是合理的社會,不是先進的社會。這種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抨擊和對理想社會的設想和探索,就成為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2.一些先進分子是怎樣表達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訴求的?提示:進步性:在資本主義到來之時,一些先進分子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紛紛對資本主義進行揭露和批判,同時表達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訴求,從而形成了空想社會主義。缺陷: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從理性、正義等原則出發,揭露資本主義的弊端,設計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他們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3.空想社會主義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有什么積極影響?明確: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設計意圖:了解空想社會主義是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起點,認清空想社會主義也有助于理清科學社會主義的來龍去脈。空想社會主義給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未來理想社會提供了重要參考和啟迪。因此領會好空想社會主義,可以從另一個側面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必要性。2.法國工人運動探究與分享圣西門生于法國一個顯赫的貴族家庭,他本可以過安逸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看到法國社會廣大無產者和勞動群眾所遭受的苦難,立志做“工人階級的代言人”,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奮斗。他的理想是建立一種由實業家和學者領導的社會制度,即“實業制度”。在他看來,實現這種理想的關鍵在于采取說服的辦法。為此,圣西門把賺來的錢用于科學研究、結識教授虛心求教以及四處游歷。但是,錢財很快花光,圣西門的理想卻沒能實現。傅立葉生于法國一個富商家庭,他在長期的經商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商業的內幕有直接的感受,對資本主義社會廣大民眾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在著作中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和諧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人人勞動,男女平等,沒有城鄉差別,沒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并以普遍的協作代替文明社會的個人競爭。但是,傅立葉將這一理想目標的實現寄希望于富翁出資,結果等了十年,也沒有一個富翁支持他。歐文在20歲時就成為工廠的管理者,享受優厚的待遇。在管理工廠的過程中,歐文看到了工人階級生活的悲慘狀況,他同情工人并盡自己所能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1824年,歐文出資在美國買下一塊移民區,進行“新和諧公社”的共產主義新村實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實驗無法持續下去,歐文的“新和諧公社”孤島很快湮沒在了資本主義的汪洋大海中。為什么圣西門、傅立葉、歐文建設美好社會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學生討論交流回答點撥:在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三大空想家最值得重視。他們出現于工業革命興起之際,反映了現代工人的一些利益和要求。他們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形成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想材料。例如,圣西門論述了他的最終目的是工人階級的解放,傅立葉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競爭和無政府狀態所造成的災難,歐文空想社會主義的突出特點是直接帶有試驗示范性。探究與分享閱讀教材第12-13頁內容,思考下列問題:(1)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通常有哪些形式 (2)三大工人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么?(3)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有什么教訓?學生查閱教材點撥: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先后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以三大工人運動的發生為標志,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聯合起來反抗資產階級的統治,將斗爭的矛頭指向整個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過渡: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其表明:無產階級不只為改善生活條件而斗爭,而且開始為爭取本階級的政治權利而斗爭。無產階級的斗爭已經由破壞機器,轉變到鋒芒直指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的斗爭也由分散的個別斗爭形式,改變為建立工會和其他政治組織,有組織地開展大規模斗爭,其中包括武裝起義。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無產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社會主義應運而生。(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探究與分享一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創建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材料二 歷史唯物主義,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棄的結果。”問題:(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是誰?(2)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個重要來源是什么?(3)唯物史觀的提出有什么意義?(4)剩余價值學說的提出有什么意義?(5)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提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有什么重要意義?學生討論交流點撥:(1)馬克思和恩格斯。(2)①馬克思、恩格斯通過研究社會歷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成分,徹底擺脫了唯心主義思想的束縛,創立了唯物史觀。②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3)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揭示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建立在科學認識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4)剩余價值學說從經濟學角度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秘密,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利益的根本對立,找到了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堅定力量,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指明了方向。(5)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探究與分享二材料一 馬克思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材料二 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要做到這一點,當然首先必須對所有權和資產階級生產關系實行強制性的干涉,也就是采取這樣一些措施,這些措施在經濟上似乎是不夠充分的和沒有力量的,但是在運動進程中它們會越出本身,而且作為變革全部生產方式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材料出自《共產黨宣言》)問題:(1)《共產黨宣言》的作者是誰?(2)《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意義是什么?(3)《共產黨宣言》闡述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什么?(4)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特點、任務和策略是什么?(5)《共產黨宣言》對未來人類理想社會是怎樣闡述的?學生討論交流(1)馬克思、恩格斯。(2)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3)《共產黨宣言》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性。(4)性質—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是無產階級中最有覺悟、最有戰斗力的先進部隊,是無產階級先鋒隊。特點——共產黨除了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以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任務——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繼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全體社會成員全面發展,從而為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必要條件。策略——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組織地進行斗爭。(5)《共產黨宣言》闡述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三)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材料一:東歐劇變,又稱蘇東劇變,西方社會稱之為東歐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 年前后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在短時間內紛紛喪失政權,社會制度隨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事件。東歐劇變使東歐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是社會主義制度最終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劇烈動蕩。東歐劇變開始于1989年后。最先在波蘭人民共和國出現,后來擴展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等華沙條約組織國家。這個事件以蘇聯解體告終,一般被認為標志著“冷戰”的結束。材料二: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瓦解事件。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12月26日,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東斯拉夫三國、波羅的海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摩爾多瓦。思考:(1)結合歷史知識,說說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3)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事件的出現,是不是改變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學生討論交流點撥:(1)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的新紀元。(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人剝削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3)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嚴重曲折。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看,社會主義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3、結束新課馬克思主義穿越時空走進當代,馬克思的思想和名字一起獲得了永恒。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兩個世紀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們的尊敬,馬克思的學說依然閃爍著耀眼的真理光芒!”4、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創立、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因此我們要辯證科學的看待科學社會主義,堅定道路自信。六、板書設計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一、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三、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七、課后作業完成本框同步課時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