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社會歷史的本質課 題 5.1社會歷史的本質 課時 1 課型 新授課 二次備課對應課標知識點(考點)梳理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與社會存在設計意圖(思路) 本課下設2目,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這兩目的內容不是很難理解,在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通過探究活動的設計,師生一起合作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提升學生的分析探討能力和歸納整理能力。理解和認同社會歷史的本質,學習目標 1.理解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2.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學習重點 理解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教法與學法簡述 教法:創設教學情境,綜合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自主學習法。學習難點 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學習準備(媒體使用) PPT制作、教案、導學案、優佳學案學習內容設計 二次備課修改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 教師組織教學流程 學生學習活動及流程一、導入(3分鐘) 202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習近平總書記4月30日給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回信,向他們并向全國各族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問候。他在回信中指出,希望廣大勞動群眾堅定信心、保持干勁,弘揚勞動精神。黨中央為什么如此重視勞動精神? 人類社會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是盲目的、自發的力量,社會歷史則是由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什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社會歷史的本質》。 學生認真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問。將教材翻到57頁二、新課學習(30分鐘) 探究一:觀看圖片結合課本57頁閱讀與思考,回答問題:1. 是什么原因促進了古猿向現代人的轉變和人類社會的形成?2. 勞動在人類產生和發展中的作用?恩格斯曾說過:“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手的使用和語言、思維的產生,都是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正是由于勞動,人才得以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對此我們要明確:1、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1)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2)人類歷史是由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構成的歷史,研究人類歷史的規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運動規律。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生成了社會生活的全部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構成了經濟領域;調整、改革社會關系的實踐構成了政治領域;創造科學文化的實踐構成精神文化領域。探究二:2021網絡十大熱詞這些網絡熱詞是如何而來的? 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59頁的內容,找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比較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區別和聯系。探究三: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漢族人,上帝的外貌象西方人,可見,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創造神的。宗教觀念可以在客觀世界找到某種原型。 費爾巴哈:“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如,牛能繪畫,那么,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一頭牛”。1. 宗教所描繪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有什么關系?2. 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與實際生活之間有什么關系?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起的作用一樣嗎?(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③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總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7頁閱讀與思考,并思考相關問題。 學生發表自己的理解和觀點3. 做好知識點的勾畫和筆記 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討論,完善答案學生展示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學生展示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7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整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2.布置作業: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 1.做好筆記,有問題及時提問。 2.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課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作業) 基礎練習(復習作業) 1.國外某公司研發團以歷經8年的反復實驗。研發出一種仿生晶體視力修復技術。在僅需8分鐘的手術過程中,醫生只要將晶體植入患者的眼中,隨即便可恢復正常視力,并且是永久恢復,但是這項技術只適用于25歲以上人群。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①科學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②科技探索往往是一個不斷反復、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聯系具有普遍性,因此科技工作者可以創造聯系 ④人們可以突破規律的制約,發現事物深層次的本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加快推動能源革命,是解決我國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必然選擇。未來我國能源結構將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轉變。這體現了( )①實踐活動具有無限性 ②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③實踐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 ④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拓展練習 3.2019年12月6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我和我的祖國、學習強國、最美奮斗者、垃圾分類”等詞語人選。流行語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度“流行語"的產生表明( )A.社會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4.“爆竹聲中一-歲除”是傳承千百年的中國春節習俗,然而2019年春節期間,許多人選擇少放甚至不放煙花爆竹,使得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在從“放”到“少放”或“不放”的變化中,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綠色環保過春節正成為“新年俗”。年俗的這種變化表明( )①社會意識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主變化的②社會意識可以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③社會意識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④社會意識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社會存在變化的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板書設計 社會歷史的本質勞動是社會歷史的起點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③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鞏固練習 (2018·海南)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這一論述包含的哲學道理有(A )①社會意識的變革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②先進的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③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具有同步性 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融合,沒有確定的界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18 天津高考)“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黨中央根據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特別是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做出的重大判斷。基于這一判斷,黨中央進行重大戰略部署,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引領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述材料表明(B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③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 ④社會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生產關系的調整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2017 課標卷Ⅲ) 2016年10月,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當今世界,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優勢,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強化互聯網思維的依據是(C )①互聯網思維決定了網絡時代社會形態的性質和面貌②互聯網思維適應了網絡時代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③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意識先進與否的主要尺度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