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1.1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教學設計課題 1.1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上——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單元 第1單元第1課第1框 學科 政治 年級 高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新課改統編版高中政治的第一課第一框里的內容,首先需要把本冊書的知識框架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梳理課與課之間的內在邏輯。然后順承人類社會的基本形態進入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學習,通過自主思考、視頻探究與分析,鞏固練習等環節,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完成基礎知識梳理和重難點的突破。從原始社會演進到奴隸社會,主要講述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原始社會的地位、階段、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的特點、原始社會管理方式和解體原因。另一部分主要講述了第一個階級社會奴隸社會的產生、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的特點、第一個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國家的出現及其本質等。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1.描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2.闡明社會基本矛盾在奴隸社會的表現。3.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 結合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及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增強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同。2.科學精神:明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理解社會形態更替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培養科學精神。3.公共參與: 積極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共產主義奉獻自己的力量。重點 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特點;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難點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原始社會的解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框架梳理,順承導入。整本書的框架梳理我們本學期我們要學兩本書。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必修二《經濟與社會》。今天,開始學習第一本。請打開課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學習必修一之前,先理清楚必修一的邏輯框架(目錄)第一課主要回答了我們從哪來的問題。立足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回顧了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落腳到科學社會主義。第三課和第四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了:我們現在在哪?我們將往哪兒?并分別講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以及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離不開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為了更好的學習掌握這一規律,第一課的學習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第一課是新教材內容的邏輯起點。導入前言(念),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需要通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回答以上問題才得以解答。問: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經歷來哪幾個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也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著名論斷1.1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1.2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首先讓我們坐上時空穿梭機,回到最初的最初。 打開目錄,理清本書的邏輯思路。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社會形態 理清框架,初步提高學生理解度。講授新課 原始社會活動探究一:視頻:瘋狂的原始人探究活動一:根據視頻和所學知識,描繪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提示:可以從穿著、工具、食物、 環境、住所等方面思考)從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中概括出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的特點。答:穿著:樹皮或樹葉、獸皮做成衣服。 工具:石頭、棍棒(為保存下來)、徒手拼搏。食物:狩獵野生動物 ,果實、根莖、魚類等等 住:洞穴 環境:惡劣。如果讓你穿越到原始社會生活,你愿意嗎?原始社會生活環境惡劣,嚴寒酷暑,經常遭遇野獸的襲擊,使用的工具簡陋,居無定所住在山洞里,采摘食物,食不果腹,沒有醫療,高死亡率,總之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 總結:(一)原始社會1.地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也是最低階段。2.★生產力狀況:表現:生產工具是石器(1)舊石器時代:采集天然食物(原始社會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舊時期時代。他們只能靠天吃飯,通過打獵、捕魚、采摘山林里的野果來維持生活。后來慢慢的學會了用火,這才開始吃熟食。)(2)新石器時代:原始畜牧業和農業開始出現。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為生產者。(最近1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迎來了文明的曙光。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最大的變化就在于生產工具的變化。同學們可以觀察教材第二頁的兩幅圖片。我們看到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打磨的比較粗糙,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啊打磨的更加精細。工具的變化,其背后就是生產力的變化。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開始產生,人類從游獵狀態轉為定居狀態。人們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生產者。)無論時舊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石頭代表著當時主要的生產工具。低下生產力水平。過渡問題:什么是生產力?生產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三要素。勞動對象(一切自然物質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即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內容: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如何;產品如何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決定產品如何分配。二者的關系: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二者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且這對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圖示如下:判斷下列事物屬于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鐘南山院士、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個人所得稅的調整、水稻收割機、土地、煤礦區分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我國的分配制度納入基本經濟制度范疇(生產關系)◎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上層建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關于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生產關系)◎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 (上層建筑)過渡:理解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始社會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情況,它的生產關系是怎么樣的。單靠個人力量無法活下去,它們能單打獨斗嗎?生:(不能)人們單身無力同自然界進行斗爭,為謀取生活資源為了生存下去,必須共同勞動,發揮集體的力量來獲得食物和安全,從而決定了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也就是說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公有制。原始社會以及與之相關的森林、草場、河流、牲畜、房屋及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都是公共財產。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了生產關系另外第二個特點。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因為啊原始社會的早期,如果原始社會不實行平均分配。有人分配的多,那就必定意味著有人分配的少。那么就有很有可能被餓死這樣整個集體的力量就會受到削弱,不利于種族繁衍生息。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全部勞動成果幾乎只能維持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幾乎沒有剩余產品。原始社會的人們實行自然分工。男子打獵、捕魚,女子采集和管理家務,經驗豐富的老人制作和修理工具并傳授生產經驗,孩子們幫助婦女勞動,這在生產中結成了平等互助的關系。 總結:★生產關系的特點:(1)共同勞動(2)所有制:共同占有生產資料。(3)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平等互助。(4)產品分配關系:平均分配。這便印證了我們學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情況下,面對草莽叢生、猛獸橫行的惡劣環境,原始人必須依靠聯合的力量,通過共同勞動,平均分配勞動產品,才能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維持生命,求得發展。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與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使原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變化非常緩慢,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歲月。問:原始社會是理想社會嗎?答:不是。從生產力的角度來回答。過渡:共同勞動需要分工,不能蠻干。不能有的活有人干,有的沒人干啊。生產的效率很低。在這樣生產關系下,會設立上層建筑,形成一種制度,設立組織結構,在組織下,討論怎樣去工作。4.上層建筑:氏族制度;氏族-部落-部落聯盟(氏族的發展)(1)按照血緣關系結成的氏族,是原始社會的基本單位(2)通過氏族議事會管理集體事務,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討論決定(3)沒有壓迫,沒有特權我們看到第二頁相關鏈接中寫到,在氏族制度下,氏族內部沒有人壓迫人的現象。根據我們剛才的分析啊,這是因為為了能夠延續繁衍,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所有生產資料實行氏族的公有制,在此基礎上形成氏族公社,在進行社會管理過程當中,由全體成年人共同討論決定集體。氏族的領袖和軍事首領都經由選舉產生,他們和大家一起勞動,沒有任何特權。過渡:原始社會的人們在平等互助中進行生產,并且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然而人類社會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伴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原始社會內部發生了新的變化。5.原始社會的解體我們的祖先勤勞而智慧,在百多萬年的時間里,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通過勞動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人類自己。生產工具改進意味著生產力的大發展。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石器工具逐漸被金屬工具所取代,金屬工具耐用且效率更高。于是,這一時期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這個時期,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個體勞動養活自己和家庭,于是個體勞動逐漸代替了共同勞動盛行起。原先由氏族公有的生產資料也都逐漸為個體家庭私有所替代。每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不僅有自己的住房、牲畜、工具還有自己的土地。生產資料私有尤其是土地私有的出現,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家庭私有制逐漸取代了氏族公有制,由于個體之間家庭之間存在著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客觀差異。有些家庭和個人能夠在生產中獲得更多的勞動產品,這樣可以供養更多家庭乃至家族,整個家族的人口會不斷增加,勞動力和生產力也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在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之外,還會有一定的剩余產品的出現。這也就意味著,每個家庭之間會出現貧富分化。這種分化經過成百上千年的不斷演化,使少數占有較多生產資料和生話資料者成為富人,而大多數氏族成員則日益陷入貧困境地。直到原始社會氏族成員間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原始社會就解體了。(有的人,生產工具生產效率逐漸提高,打磨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逐漸富足了起來,生活環境優越。其他的一些氏族成員生產能力比較低。地位產生了不平等,原始社會逐漸解體。)探究與分享:各位同學,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入的學習一下有關私有制的一些知識。有三條關于私有制的觀點,我們來判斷一下它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并且來說明理由。觀點一:私有制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不可避免的。觀點二:私有觀念的存在,是私有制的產生的根本原因。觀點三:私有觀念是人所固有的,所以私有制天然合理,會永遠存在。你如何理解上述觀點,并闡明你的理由。觀點一正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打破了生產資料由氏族公有的局面,產生了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觀點二錯誤。私有制的產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私有觀念的存在,而是生產力的發展。觀點三錯誤。原始社會后期,金屬工具出現標志著生產力有了新的發展。個體勞動取代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共同勞動,生產資料也就相應地逐漸轉歸個體家庭私有。土地私有標志著私有制確立。私有制的產生是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在私有制產生的基礎上人們有了最初的私有觀念。因此說私有制不是從來就有的,私有觀念也不是人所固有的,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私有制將滅亡,并不是天然合理的,私有觀念也將隨之消亡。奴隸社會原始社會的解體,伴隨著兩大不同地位的兩大集團的出現,這就是階級的概念。最早出現的兩大階級是: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探究與分享(1)運用上述材料,說明奴隸主與奴隸產生的過程。兩則材料分別講述來兩大階級出現的兩個原因。我國古籍記載的第一種奴隸的來源,也就是戰俘奴隸。在原始社會后期,為了維護本氏族部落的利益,不同氏族部落之間戰斗不斷,在氏族之間的戰斗中,被俘獲的人就成為勝利者剝削,奴役的對象,戰俘要么被殺,要么成為獲勝方的奴隸,氏族首領則轉變為最初的奴隸主。原始社會后期,私有制逐漸發展并盛行,由于各個家庭貧富不均。少數占有較多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家庭就成為氏族公社中的富人,窮人在遇到天災人禍破產時時不得不向富人借債,當窮人無法還清債務時,就往往被迫把子女和自己賣為奴隸,這樣便出現了債務奴隸。戰俘奴隸與債務奴隸是奴隸的兩個主要來源。最早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剝削與反抗的關系由此形成。總結:階級的產生生產力發展——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產生——奴隸主和奴隸階級產生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含義: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私有制、階級、國家的關系: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產生——階級產生——國家產生2.生產關系的特點視頻:悲慘的奴隸人探究活動二:根據視頻中找出奴隸社會生產關系(所有制、地位、產品分配)的特點。2.生產關系的特點(1)所有制: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2)產品分配關系: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限度生活資料(3)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的強制下勞動3.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與奴隸主過渡:哪里有剝削,哪里就有反抗。面對奴隸主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奴隸就會反抗。大家都是人憑什么拿我當牲畜當工具。它們就會反抗,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奴隸消極怠工、破壞工具、殺死一些窮兇極惡的奴隸主。奴隸主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建立了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由此最早的國家奴隸主國家產生了。4.國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階級統治的工具(軍隊、法庭、監獄等)探究問題:從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5.邁入文明時代,是歷史的進步具體表現: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實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等。注意:局限性——存在剝削判斷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的,所以原始社會解體了。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把人類從野蠻蒙昧帶入文明時代。拓展資料:正確理解“奴隸社會是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1)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在奴隸社會,金屬工具的使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形成和發展。(2)從奴隸社會起,人類便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字的發明是人類社會從愚昧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又一個重要標志。(3)奴隸社會是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其根本原因是奴隸制生產關系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在奴隸制國家,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4)奴隸社會是人類邁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其直接原因是奴隸勞動能夠提供較多的剩余產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從事腦力勞動,為科學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條件。點睛: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之一。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參與探究活動,觀看視頻,思考回答問題,歸納總結。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做筆記判斷根據生產力,推出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探究思考探究分析和思考觀看視頻,分析回答問題 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為之后的學習做鋪墊。鞏固訓練提高推導分析能力加深認識和理解分析階級、國家、私有制的產生突破重點課堂練習 完成PPT上的練習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進行框架總結 跟著板書歸納總結本課知識 理清邏輯框架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