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明確概念的方法【課標要求】明確概念的方法,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與外延的統一。【核心素養】科學精神:知道定義的含義、結構和方法、規則,正確認識劃分的含義,明確劃分規則。公共參與:遵循規則,正確運用概念,發揚科學精神,提高辯證思維能力。議題1.明確內涵的方法一只松鼠趴在樹枝上,兩個獵人圍繞它轉了一圈。他們走動時,松鼠也跟著他們轉。這時,一個獵人說:“我們已經圍繞松鼠轉了一圈,因為我們已經圍繞松鼠畫了一條封閉曲線。”另一個獵人卻說:“我們沒有圍繞松鼠轉一圈,因為我們始終只看到松鼠的正面,沒有看到它的背面。”兩人爭得不可開交。兩個獵人發生爭執的焦點在哪里 你能夠幫助他們解開思想上的困惑嗎 點評:(1)兩個獵人發生爭執的焦點是“圍繞松鼠轉一圈”,他們對“圍繞松鼠轉一圈”的內涵的理解不同。(2)要解開兩個獵人思想上的困惑,化解分歧,必須統一他們對“圍繞松鼠轉一圈”的理解。這就要明確“圍繞松鼠轉一圈”這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一.明確內涵的方法1、明確概念內涵的方法:要明確概念的內涵,消除概念在內涵方面的歧義,就需要運用定義的方法。2.定義的含義、結構和下定義方法:(1)含義: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2)定義的結構:被定義項 定義聯項 定義項(3)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種差+屬概念①這里屬概念是指被定義項的屬概念;②種差:指同一屬概念下的種概念之間的差別,即“被定義項”與其他同屬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差別;③“種差”和“屬概念”相加構成定義項,用定義聯項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就構成定義。知識拓展在同一系統中,外延較大的概念叫屬概念,外延較小的概念叫種概念。比如“蔬菜”就是屬概念,“胡蘿卜”就是種概念。外延較大的屬概念和外延較小的種概念之間的關系叫作屬種關系,反之則稱為種屬關系。理解如何用種差加屬概念的方法下定義。例如:“馬”(概念A) 與“白馬”(概念B)兩個概念中,馬是屬,白馬種,而“白色的”(概念B具有而概念A不具有)就是“馬”與“白馬”的種差。假設以下語句都是定義。◆商品是勞動產品。◆商品是用人民幣交換的勞動產品。◆麻醉就是麻醉劑所起的作用。◆哲學不是文學。◆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這些定義正確揭示了概念的內涵嗎?正確下定義必須具備什么條件?上述句子都不能正確揭示概念的內涵,一是沒有揭示其本質特征,二是沒有遵循邏輯規則。2.下一個正確定義的要求⑴首先,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給概念下定義的實質在于揭示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把概念所反映的對象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所以,給一個概念下定義時,必須把握事物的本質屬性,而要把握對象的本質屬性,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 對事物有科學的認知。(2)其次,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3.下一個正確定義的邏輯規則(1)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2)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3)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說明被定義項不是什么,而沒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違反這一邏輯規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注意:定義一般是肯定性陳述,但并非不能用否定性陳述,當某些事物的特有屬性正好在于缺乏某種屬性時,我們也就可以而且必須從對象缺乏某種屬性方面來揭示該對象的特有屬性。如:“惰性氣體元素是與其他元素不發生任何化合作用的化學元素”,“奇數是不能被2整除的整數”。(4)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知識拓展(1)定義項的概念認知度要高于被定義項。違反這一規則,成為晦澀定義。例如,“信息是來自母宇宙族群模式基因的世界生元。在這一定義中,如果不先定義“世界生元”等生僻概念就無法讓人理解什么是信息。(2)被定義項要恰當分類。違反這一規則,稱為歸屬不當。例如,“俄羅斯是全世界領土面積最大的亞洲國家”,這一定義歸屬不當。雖然俄羅斯領土的大部分是在亞洲,但卻是歐洲國家,其政治經濟中心在歐洲。從前,有四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得什么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墻。”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1)上述盲人犯了什么錯誤?(2)如何避免上述定義過程中的錯誤?(1) 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且犯了“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2) 概念和定義要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單個部位都不是大象的本質屬性;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單個部位與大象的范圍并不一致。二.明確外延的方法明確概念的外延,可以運用劃分的方法1、劃分的含義、方法、構成:(1)含義: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2)方法: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例:(1)以性別為劃分標準,“人”劃分為“男人”和“女人”。(2)以年齡為劃分標準, “人”劃分為“老年人”、“中年人” 、“青年人” 、“少年” 、“幼年” 。(3)劃分的結構: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還包括劃分標準)。2、作出正確劃分的要求:(1)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2)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3、劃分的邏輯規則及其違反的邏輯錯誤(1)規則一: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錯誤表現: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2)規則二: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錯誤表現: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3)規則三: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錯誤表現: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示例評析:農田里種有棉花、黃麻和糧食作物。在這個劃分中,“棉花””黃麻“屬于”經濟作物,而“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是同一級關系。這就是“越級錯誤”。這種劃分是錯誤的,各子項必須是同一個層級的概念,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4)規則四:子項的外延必須為不相容的關系。(補充)錯誤表現:否則,就會犯“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例如:戰爭分為常規戰爭和世界戰爭。這個劃分不盡犯了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同時也犯了子項相容的錯誤,因為常規戰爭和世界戰爭是相容的,存在戰爭既是常規戰爭,又是世界戰爭。事實上,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常規戰爭。4.概念是變化發展的①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準確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②認識對象是變化發展的,反映認識對象的概念也會發生變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變。③同時,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人們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會越來越深刻和精確。探究活動:一位老師帶領學生參加志愿活動,去農村支援麥收。在安排任務時,他說:“男同學割麥子,女同學把割下來的麥子捆起來,體力強的同學把麥捆運到場院去,體力弱的同學在地里撿麥穗。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按照上面的分工排成四排。”學生們聽后,不知道自己該站在哪一排。思考:學生們為何不知道自己該站在哪一排?⑴該老師對本班同學用不同的標準劃分,導致同學們無所適從。如圖所示,這樣的劃分是相容的,但安排的任務是不同的。這就使得一些同學不知道自已該站在哪一排了(2)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正確的劃分應該是在同一次劃分中只使用一個標準。可以進行二次劃分,先按性別分成兩排,然后按體力再分別對這兩排進行劃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