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 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教案【核心素養】科學精神:正確認識思維的共同特征,明確思維的方式。公共參與:了解思維的基本知識,初步走入思維世界。【課標要求】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了解思維的基本形態;2.懂得正確思維的基本條件。【講授新課】思維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樣。思維科學,問題解決起來事半功倍;思維不科學,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一、思維的含義1.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①思維是人的特有屬性。因為人有社會實踐想一想:黑猩猩能用木棍掏樹洞里的白蟻吃,是不是動物也有思維?注意:動物的本能活動不是社會實踐,動物沒有思維。②人的思維存在具有普遍性。思維作為人的特有屬性,只要人在“想”,在“思考”,思維就在運行中。探究與分享有這樣一道推理能力測試題。一位想招聘助手的商人,將前來應聘的A、B兩人帶進辦公室,向他們展示了兩頂紅色、三頂黑色的帽子。然后,他關掉燈,在一片漆黑的情況下,要求A和B各摸一頂帽子戴上,他自己也戴了一頂,并將其余兩頂藏了起來。開燈后,商人要A、B盡快說出各自頭上戴的是什么顏色的帽子。A、B看到商人戴的是紅色帽子。過了一會兒,A喊道:“我戴的是黑色帽子。”商人詢問了A的推理后,決定錄用A。A是如何得出他的結論的?在相同的條件下,A為什么表現得比B好?A的推理過程:如果我戴著紅帽子,則B能馬上說出他帽子的顏色,B沒有能夠馬上說出,則我戴的不是紅帽子,因此,我戴的是黑帽子。2.什么是感性認識?什么是理性認識?什么是思維?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感性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系的反映,是認識的初級階段。“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全面理解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注意: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區別 內容 以人的感覺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形式包括感覺、知覺、表象 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形式 以人的感覺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形式包括感覺、知覺、表象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 認識的初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特點 直接性和形象性 間接性和抽象性聯系 ①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因為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起點,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理性認識才是真實可靠的,堅持理性認識從感性認識中來。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為理性認識。因為只有理性認識才是對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導人們按規律辦事,有效地改造世界。3.思維的方式(1)類型: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第三單元)、創新思維(第四單元)、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2)意義: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知識拓展戰略思維: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于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 歷史思維: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辯證思維: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 (第三單元8、9、10課內容)創新思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于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底線思維: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二、思維的特征1.思維具有差異性人人都會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風格。不同風格的思維在速度、方式、質量乃至結果上有很大的差異。思考:“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現象說明什么?針對同樣的認識對象,不同的認識主體有不同的認識結果,究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是有差異的。2.思維的特征⑴思維具有間接性①原因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②含義指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③作用能夠彌補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認識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⑵思維具有概括性①含義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②作用憑借思維的概括性,人們才能從千差萬別、紛紜復雜的事物現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⑶思維具有能動性①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②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③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知識整合】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能動性特征 間接性 概括性 能動性關鍵詞 見…而知…;通過…推斷出…;計劃;預測;揭示出;推斷出 共同之處是…;整體上看…;共性在于…;總結出 抽象;創新;有選擇的;主動、自覺區別 含義 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思維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不是機械的、消極被動的,而是主動的或能動的;自覺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認識對象的屬性進行抽象重組,得出既有認識對象的痕跡,又不同于認識對象的主觀映像。作用 ①憑經驗能認識沒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屬性。 ②憑經驗能認識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事物屬性。 ③能在對事物認識的基礎上進行蔓延式無止境的擴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類事物總結共性;同類現象中總結本質的規律性內在聯系。 ②概括是思維活動的速度,遷移的程度、廣度和深度。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發點。聯系 ①思維的概括性是間接性的前提;②間接性和概括性中都體現有能動性。3.思維與實踐的關系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見、計劃、辦法,只能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或者自己的科學實驗中,他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工廠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則是一點用處也沒有。——毛澤東思考:結合這段名言,談談如何理解思維與社會實踐的關系?①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②正確的思維能夠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