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偉大的改革開放”教案教學目標通過對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認同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決策的重要性,樹立理論自信;學生通過聯系生活、運用生活實例,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革,提高認識、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能力,認同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的價值取向;學生能通過歸納、分組討論等方法進行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習,體悟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培養綜合思維能力和責任意識;學生通過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每個歷史階段遇到的問題,領會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政治認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認同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價值取向教學難點:學生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決策的偉大意義學情分析學生剛上高一,對改革開放歷史背景的理解和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的改革開放歷程的知識儲備還很有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活動,由活動提供學習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以重點培養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問題導學法、情境體驗法課時安排45分鐘課型新授課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播放視頻:時間給出了答案之深圳的“蛻變”提問學生:時間的演進,深圳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為什么深圳會發生如此大的蛻變?引出本內容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深圳巨變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深圳巨變背后原因的思考環節二:講授新課總議題:偉大改革開放歷程的破-立-新之路分議題1 破:社會主義中國為什么要搞改革開放?情境: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以改革開放前深圳南嶺村的現象為例南嶺村是深圳市龍崗區南灣街道的一個行政村,面積4.1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00多人,外來人口1.5萬人。被譽為“中國第一村”。在1978年仍盛行“養三只鴨就是資本主義”的教條理念下,張偉基曾在柿子成熟季節,“為民請愿”帶著兩個村干部跑到公社反映,“一斤柿子在自由市場能賣一塊多錢,供銷社統一收購才賣九分錢?!彪y道貧窮只能是社會主義的標配?甚至發出如果老是這樣的話,我情愿走“資本主義”道路,為此他也深受一年的批斗。而1979年下半年,張偉基政策還沒正式下來時就在隊里把田分下去,為此也受過被公社批評,說先于政策而行受批,張偉基沒有抱怨,仍滿腔熱忱為民辦事。當時,村集體資產不足7000元,嶺南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甚至1979年5月7日,南嶺村曾經發生過100多名村民“逃港”事件,張偉基的妻子也在其中。而南嶺村作為寶安縣一個僅有百余戶居民的小村莊,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全村全民要吃國家返銷糧兩萬多斤,還要買入八萬多斤紅薯以緩解饑饉之憂。教師ppt展示問題:根據材料中南嶺村的現象結合歷史知識,談談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面臨哪些問題?集體發言:請同學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點評總結:從經濟、政治、思想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描述人們當時的生活水平以及現狀:經濟方面:生產水平較低下,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政治方面:仍以階級斗爭為工作重點,兩個凡是的方針風氣仍存思想方面: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界限的疑惑,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間的疑惑社會背景方面:人民生活普遍貧窮,甚至難以生存繼而,引導出這些現狀折射出社會主義中國面臨嚴重的問題,中國該何去何從?中國的改革開放勢在必行。分議題2:社會主義中國應如何改革開放?通過歌曲 春天的故事 引出: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提問學生:是哪位老人?在南海畫了一個怎樣的圈?從而引出是鄧小平爺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于是,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祖國南部崛起。繼而,提問學生:這個圈的畫法有何特點?接下來,請同學們,跟隨鏡頭,追溯歷史吧!情境1:通過播放視頻:深圳改革開放歷程的演變學生通過視頻中的時間軸,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歷史知識,提問1: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改革開放的演變歷程組內討論,小組代表分享成果總結: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第二階段 1992年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到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第三階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問2:從改革開放時---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的變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具體表現鄉鎮---打工廠、制作鞋廠之類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開發、開發浦東區在改革開放初期,有何特點?形成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總結:在改革開放處于開啟階段,即第一階段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過后,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情境2:改革開放的春天之南嶺村.南嶺人的變化播放歌曲 春天的故事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個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引出閱讀素材:1979年,寶安縣開始“外引”和“內聯”借著這股政策優惠和東風,南嶺村引進了和平無線電廠,取名南和公司和華南電子廠,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掀開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史的第一頁,也為南嶺村帶來了飛躍性的發展。張偉基拿到為建經濟特區的征地補償款,在他睿智的決策下,主張用于第一生產隊廠房建設。1983年7月,張偉基提議成立村委會,并把第一生產隊的資產公有化。1984年,南嶺村率性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度,并在實現股份分紅和工資制,同時推進統籌醫療。1987年,村民甩掉了貧窮的帽子并吸引了不少外來人口,南嶺村人均年收入達到5000元,是改革開放前的50倍。1991年底,南嶺村民人均集體分紅超過1萬元,家家都是外界艷羨的“萬元戶”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后,發表著名的“南方談話”明確之處特區姓社不姓資,借此“東風”,張偉基帶領南嶺村先后建成4個工業區,陸續引進國內外十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改善經濟結構,推動經商業和旅游業的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1994年,深圳頒布《深圳經濟特區股份合作公司條例》,南嶺村正式成立了股份合作公司,把村里的部分集體資產轉為村民的個人股權,使村民人人有股權,年年有紅利。從2015年開始,南嶺村著重股權投資,與清華大學的清華啟迪合作建設科技園,共同成立投資基金,南嶺村占50%股權;以1.2億元收購了一家投資公司,斥資3億元設立深圳市首個社區股份公司創投基金。至今,南嶺村持續保持著快速的增長勢頭,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富裕。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親歷南嶺村變化的您,現接受電視臺的 追尋鄧小平爺爺南巡之旅之南嶺村的改革變化 專題采訪,您作為(市民代表、企業代表以及政府干部代表),談談鄧小平爺爺南巡深圳,又給南嶺村帶來一個怎樣的春天?對此有何感慨?總結:進入第二階段,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時代。現今,南嶺村又有何新變化?(從政治、經濟、社會層面著手)總結:第三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分議題3:新: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發生什么變化?南嶺村的發展見證了深圳發展演變,而深圳的演變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播放改革開放的40年的“逆襲史”思考:改革開放使社會主義中國發生什么變化?而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改革者,展示圖片 :一百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離不開人民的奮斗 黨的正確指引,現國家賜予他們稱號,開頒獎典禮,故學生自由發揮情感,每人選取一個代表為他們寫頒獎詞。馬云、馬化騰、于漪等等人物(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所取得的成果而寫頒獎詞)環節三、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出本節的思維導圖,并邀請其他同學補充、點評環節四、布置作業課下搜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相關資料,小組合作辦一份“改革開放”為主題的板報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