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學設計第三課.第二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課標要求】解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學目標】1.結合我國制造業發展和經濟增長動力變革面臨的挑戰,闡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2.回顧我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歷史進程,說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和構成。3.結合相關經濟指標的數據,描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變化,了解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特征,理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明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4.結合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狀況,理解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要求,闡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意義和主要任務。5.運用城鄉區域發展的相關資料,明確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的主要任務。6.結合鄉村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社會建設、和諧發展的實例,理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杜和總體部署。7.比較不同區域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特點,明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8.結合區域、產業、行業、企業對外開放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就,理解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的要求,明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主要任務。【教學提示】以“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議題,探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意義和途徑。1.可通過查閱資料或請教專家,了解當前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基本特征,思考為什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2.可搜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相關資料,探討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為什么要放在實體經濟上。3.可針對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某個問題,組織調研或參觀,撰寫報告,提出對策建議。【教學重難點】1.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必要性2.大力發展實體經濟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城鄉協調與區域協調【課時安排】2課時【評價標準】項目 Ⅰ Ⅱ Ⅲ Ⅳ學科能力 描述與分類 解釋與論證 預測與選擇 辨析與評價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 科學精神 法治意識 公共參與————————第一課時始——————【教學過程】議題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優化情境 (基礎) 問題驅動 (關鍵) 重點 難點 學科能力 核心素養 答案示例 (科學性與開放性)[情境1] 教材P38“探究與分享” (1)材料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分鐘) (2)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2分鐘) 建立現代化 經濟體系 Ⅰ Ⅲ Ⅱ Ⅰ Ⅱ (1)①從發展方式上看,仍然存在依靠規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長的問題。②從經濟結構上看,仍然存在中低端產業比重偏大、高端產業偏少的問題。③從發展動力上看,仍然存在過度依靠投資拉動、消費占比偏低的問題。④總體而言,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 (2)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具體見PPT。過渡: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既要借鑒發達國家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議題二: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優化情境 (基礎) 問題驅動 (關鍵) 重點 難點 學科能力 核心素養 答案示例 (科學性與開放性)[情境1] 教材P40“探究與分享” 結合材料,說說我國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為什么要放在實體經濟上?(3分鐘)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Ⅱ Ⅱ ①實體經濟是發展的主體和基礎,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②我國已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我國制造業還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利潤率普遍偏低。③在市場自發調節作用下,資金向金融、房地產集聚,存在“脫實向虛”的狀況,對實體經濟發展不利。過渡: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下,實體經濟的發展存在許多困難,應該如何破解?[情境2] 視頻1: 實體經濟有多難 結合視頻,運用教材相關知識,從科技創新、財政支持、現代金融、市場環境等角度分別說明如何讓做實業更有前途? (視頻播放8分鐘。分4個小組,討論2分鐘,展示1分鐘,點評1分鐘。本環節共24分鐘。)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Ⅲ ⅠⅡ (1)科技創新角度:①推動現有技術的延續性創新和突破性創新。②推動技術成果的轉化,實現技術與實體經濟、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財政支持角度:①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行減稅降費政策,降低實體經濟生產與經營成本。②加大財政貼息力度,減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③加大科技型企業的財政補貼力度,促進技術研究與應用轉化。 (3)現代金融角度:①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②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實行普惠式貸款,降低融資成本。③支持利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 (4)市場環境角度:①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公平公開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優化制度環境。②建立親清政商關系,簡化辦事流程,保護知識產權,創造良好營商環境。③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過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視頻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為什么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環節視頻播放7分鐘,以講解為主,共13分鐘。) 深化供給側 結構 性 改革 Ⅰ Ⅱ Ⅲ Ⅰ Ⅱ Ⅱ (1)內涵: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的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2)原因:①解決供求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即產能過剩、供給質量不高;有效需求不足、需求質量提升。②解決債務高企、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③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3)措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三去一降一補)本課總結:(1分鐘) (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3)大力發展實體經濟 (4)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板書設計】【教學評價】學生自評 等級(★★★★★) 教師反思 等級(★★★★★)自主學習 學法指導合作探究 活動駕馭記憶闖關 重難突破學以致用 解題指導教學反思————————第一課時完————————————————第二課時始————————議題一: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優化情境 (基礎) 問題驅動 (關鍵) 重點 難點 學科能力 核心素養 答案示例 (科學性與開放性)[情境1] 教材P41“探究與分享” (1)結合材料,說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義。(5分鐘) (2)聯系實際,為發展特色鄉村經濟提出具體建議。(5分鐘) (知識拓展10分鐘,本環節共20分鐘。) 鄉村振興 城鄉協調發展 Ⅲ Ⅲ Ⅱ Ⅱ (1)①農村三大產業融合,就是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服務的融合,有利于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②延伸了產業鏈,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③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2)①用現代科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發展特色農業。②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鄉村經濟發展高素質人才隊伍。③延長產業鏈條,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食品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④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著力一批宜居宜業的特色村鎮。⑤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大力推進農村電商和農產品電商發展。過渡:鄉村振興,需要有城鄉融合發展的思維。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需要對城鎮化發展方向進行新的思考。[情境2] 教材P41“相關鏈接”:我國城鎮化的方向 視頻3:浙江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 (1)我國城鎮化的方向是什么?(1分鐘) (2)結合我國城鎮化方向,說明浙江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對于推動浙江省協調發展有何重要意義?(9分鐘,含視頻3分鐘。) 區域協調發展 Ⅰ Ⅲ Ⅰ ⅠⅡ (1)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同發展的城鎮格局。 (2)浙江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建設,通過基礎設施共建、生態環境共保、區域資源共享、支柱產業共塑,能夠有效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增強浙江省發展的整體性和競爭力,實現發展的平衡與不平衡的有機統一。過渡:世界大國的技術與產業競爭,越來越通過灣區要素集聚體現出來。浙江省大灣區建設,體現了我國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必然要求。議題二:全面開放體系優化情境 (基礎) 問題驅動 (關鍵) 重點 難點 學科能力 核心素養 答案示例 (科學性與開放性)[情境1] 教材P42“探究與分享” 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我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看法。(合作探究5分鐘,知識講解5分鐘。本環節共10分鐘。) 全面開放體系 Ⅳ ⅠⅡ ①從客觀條件來看,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要求國內企業必融入世界,加入全球化的分工中。不同國家比較優勢各不相同,企業到海外投資有風險,但也有機會。 ②從企業經營目標來看,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獲取利潤,對外投資不僅能擴大市場,還能用相對低的成本獲取優質資源,能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③從企業自身的實力、條件和發展需要來看,我國有些企業的核心技術、產品與服務水平已經有能力接受國際市場考驗。本課總結:(2分鐘) (1)城鄉發展體系 (2)區域發展體系 (3)全面開放體系背誦:本課重難點知識3分鐘。【板書設計】【教學評價】學生自評 等級(★★★★★) 教師反思 等級(★★★★★)自主學習 學法指導合作探究 活動駕馭記憶闖關 重難突破學以致用 解題指導教學反思————————第二課時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